足球资讯介绍

“将相和”的悲惨结局:长平之战后蔺相如死不瞑目,廉颇流亡异国

发布日期:2025-10-09 15:33    点击次数:184

“将相和”的悲惨结局:长平之战后蔺相如死不瞑目,廉颇流亡异国

廉颇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与白起、李牧、王翦齐名,并称四大名将。他战功赫赫,从未打过败仗,因此在历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提到廉颇,大家往往会联想到另一个人——蔺相如。这两个人总是被放在一起谈论,仿佛他们有着不解之缘。

故事的源头得从和氏璧讲起。这块宝玉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成为了整个故事的开端,牵动着众多人物和复杂情节的发展。

赵王凝视着手中的和氏璧,不禁赞叹:“都说周有美石砥厄,宋有宝玉结绿,梁有悬愁之玉,而楚有和氏璧,这和氏璧真是世间罕见的珍宝啊!”

然而,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不久之后,赵国拥有和氏璧的消息就传到了秦昭襄王的耳中。

自商鞅改革后,秦国越来越强大。到了秦昭襄王时期,他在公元前288年自称西帝,想吞并其他六国。尽管没成功,但他的野心依旧不减。

听说和氏璧落入了赵王之手,他满心不甘,铁了心要拿到这宝贝。为了得到它,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极其巧妙的方法。

如果想要夺取某物,必须先给予对方一些好处。因此,他马上写信给赵王,提出愿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珍贵的和氏璧。

就在这时,廉颇大将军挺身而出,对国王说道:“陛下,微臣有要事禀报。”

廉颇直言不讳地对大王说:“赵国比秦国弱,要是不把和氏璧给秦王,他肯定会找茬。这样一来,麻烦可就大了,后果非常严重。”

廉颇被赵王问得一时语塞,只好抱拳回答:“这个嘛……臣目前也没有什么好的对策。”

赵王对廉颇的回答感到失望,会议气氛尴尬收场,他因此心事重重。这时,宦者令缪贤听说此事,急忙求见赵王,说他有个门客或许能帮忙解决难题。

在春秋战国时,王公贵族爱养门客,战国四公子养的最多,据说他们各自悄悄招揽的门客人数,竟然都达到了三千人之多。

宦官的头头叫宦者令,他们会花钱请人帮忙稳固地位。这位宦者令缪贤找来的帮手,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蔺相如。

听说有人能攻克这个难题,赵王非常高兴,连忙下令把他召来见面。

蔺相如态度坚决地说:“赵国不如秦国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答应这个要求。”

蔺相如说:“秦王想用城池换和氏璧,不答应赵国理亏,给了璧秦国不给城,秦国就理亏。大王应给璧,秦国失信,全天下都会嘲笑秦王不守信用。”

蔺相如接着说:“若大王找不到合适人选,我愿意去秦国送和氏璧。我保证,玉在人在,秦王若不给城,我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蔺相如抵达秦国,秦王得知赵国献上和氏璧,十分高兴,随即下令召见蔺相如前来面见。

蔺相如见到秦昭襄王后,赶紧献上和氏璧。秦王拿着和氏璧,左看右看,不住地称赞:“这确实是传说中的和氏璧,太珍贵了!我终于得到了它!”

蔺相如见秦王只顾高兴,不提换城之事,便灵机一动说:“大王,我听说和氏璧有瑕疵,想指给您看,让您知晓。”

秦王没有起疑,马上吩咐宫女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璧后,突然转身,大步流星地朝大殿的柱子撞去。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里说: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被记录了下来,讲述了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他们为赵国的付出与牺牲。

王把玉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璧,立刻退到柱子旁站定,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帽子也被顶得高高的。

蔺相如高举和氏璧,装作要往柱子上撞,愤怒地说:“我来秦国,赵国民众担心秦王失信,劝我不要来,我坚决拒绝了。但现在看,大王无意给赵国十五城,若逼我,我就和璧一起撞柱!”

秦王一看这架势,立马软了下来,和气地说:“咱们好好商量,我愿意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您看怎么样?”

蔺相如听秦王应允后,坚定地说:“行,我信大王会守诺。和氏璧乃绝世之宝,赵王对您敬重,特来献上。赵王献璧前斋戒五日,望大王也斋戒五日,这样我才敢呈上和氏璧。”

秦昭襄王意识到,此刻惹怒蔺相如不得了,万一和氏璧真被砸碎就麻烦了,宝贝没了可是大事。他连忙说:“行!我答应你的要求!”

蔺相如回到住处后,意识到秦王只是假装答应,不会真给城池。他当机立断,叫来手下,吩咐他悄悄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过了五天,秦王完成斋戒,又一次召见蔺相如,打算让他再次把和氏璧呈上来。

蔺相如竟说:“秦国二十多位君主,从穆公起就没守过约。我怕被骗,对不起赵国,所以已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已归赵,正要发火,蔺相如却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若大王派使臣索璧,赵国必献。今秦先割十五城,赵国怎敢留璧得罪大王?”

听完汇报,秦昭襄王勃然大怒,猛地一拍桌子,立刻下令要将蔺相如处死,以泄心头之恨。

蔺相如毫不畏惧地说:“我明白骗了大王是死罪,但我心甘情愿接受惩罚,绝不退缩。”

蔺相如这么一说,秦王就犯难了。就算杀了蔺相如,也拿不到和氏璧,还会和赵国翻脸,实在划不来。

想到这些,秦王无奈之下,只好吩咐手下人把蔺相如安全地送回了赵国。

蔺相如成功把和氏璧从秦国带回,没让赵国丢脸。赵王很高兴,封他为上大夫。秦国也不再提换璧的事了,这场换璧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可是,秦王见一计未能得逞,便又琢磨出了一个新办法。

根据《史记》中的记述: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石城。第二年又进攻赵国,杀了两万人。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和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会面。赵王害怕秦国,不想去。廉颇和蔺相如劝说后,赵王决定前往,蔺相如随行。

秦王命令攻打赵国,占领了石城。第二年,他又下令攻打,导致两万人丧生。为了显示威力,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进行会谈,共商盟约。

听到消息后,赵王非常惊慌。想当年,楚怀王被秦王以结盟为由扣留多年,最终死在秦国,这事才过去没多久。他怕重蹈楚怀王覆辙,连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

廉颇得知消息后,连忙对赵王说:“大王,您要是不去,咱们赵国就会显得胆小怕事,肯定会被其他国家笑话的。”

看到这一幕,蔺相如走上前来对大王说:“陛下,我愿意伴随您一起前去,为您保驾护航。”

廉颇见状提议:“大王此行,从出发到会谈结束回国,顶多三十天。若超时未归,请准我扶太子登基,断了秦国的念想。”

赵王等人抵达渑池后,发现秦王已设宴款待。宴会正酣,秦王突然叫停歌舞,邀请赵王弹奏一曲以添兴致。

赵王爽快地弹起了琴。一曲终了,秦国御史却突然站出来高声宣布:在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秦王与赵王宴饮,赵王亲自抚琴为秦王助兴。

听到这话,赵王非常吃惊,蔺相如也很生气,他赶紧走到秦昭襄王面前说:“大王,赵王听说您擅长秦乐,能否让我呈上盆缶,咱们一起娱乐一下呢?”

秦昭襄王听了,惊讶地反问:“你确定自己说的话是真的吗?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蔺相如坚持把瓦盆端到秦王面前,请他敲一下助兴,可秦王就是不理睬,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双方剑拔弩张。

蔺相如从容地说:“我就在大王五步远的地方,如果不答应我,我就豁出去了,五步之内,我脖子里的血定要溅到大王身上。”

秦兵见蔺相如威胁秦王,冲上前想动手,却被蔺相如厉声喝止:“谁敢妄动!”他的声音充满力量,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秦王无可奈何,只好勉强应付着敲了一下瓦盆,满脸不悦。

蔺相如立刻高声对御史吩咐:“快记下来,就在今天,秦王为赵王演奏了缶乐!”

宴会最终闹得很僵,秦王全程没能占得便宜。他意识到廉颇定已重兵布防,无法扣留赵王。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无奈地把赵王送回了赵国。

赵王安全回国后,多亏蔺相如相助。他当即任命蔺相如为上卿,让其地位一跃超过了廉颇。

赵国又躲过一劫,本该欢庆,可出乎意料的是,廉颇对蔺相如升职心怀不满,十分生气。

蔺相如刚摆平秦国的难题,以为能顺利发展,没想到大将廉颇又对他心生不满。那么他究竟是怎么解决和廉颇之间的冲突的呢?

廉颇独自在家借酒消愁,心里琢磨着王宫肯定热闹非凡,蔺相如定是受宠若惊。想到自己竟被他比了下去,心里头真是憋屈得慌。

廉颇的手下见廉颇独自饮酒消愁,便上前轻声探问。得知是蔺相如升职且地位超越自己,手下还煽风点火,廉颇心中的不满瞬间被激起。

他猛地把酒杯摔在桌上,大声吼道:“够了!我是赵国大将,立下赫赫战功,蔺相如仅靠一张嘴,职位却比我高。他出身低微,这让我怎么甘心?下次见到他,我一定要羞辱他。”

下定决心后,廉颇就盼着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可左盼右盼,蔺相如一直没来上朝,这让他感到非常奇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廉颇和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位大将,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展现了智勇与宽容的较量。

听到这事后,蔺相如拒绝与廉颇会面。他上朝时常说自己有病,不愿和廉颇争高低。后来有次出门,远远看见廉颇,蔺相如便调转车头躲开了。

蔺相如得知廉颇有意当面羞辱自己,干脆装病不上朝,避免与他相遇。说起来,蔺相如被廉颇怨恨,也挺冤枉的。

在渑池会盟中,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对峙,保护赵王免遭羞辱。安全回国后,他获赵王封赏,却遭廉颇嫉妒,蔺相如对此深感无奈。

然而,一直逃避不上朝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蔺相如苦无良策,只能无奈忍受这一现状。

这天,蔺相如像平常一样在街上溜达,突然发现廉颇一脸怒气地朝他大步而来,他一看这架势,赶紧掉头就走。

廉颇猛地一嗓子喊道:“停下!干嘛急着跑啊?”

蔺相如抱歉地说:“廉将军,实在不好意思,我突然想起家里有点急事,得先走一步了,咱们改日再聊。”

说完,蔺相如立刻迈开大步,头也不回地快速离开了现场。

蔺相如侥幸逃过一难,可这事被手下知道了,原本尊敬他的手下也开始嘲笑他,这让他感到非常烦恼和憋屈。

这天,有个手下觉得蔺相如太过怯懦,便来告别:“大人,我看不惯您这样胆小,想离开,希望您批准。”

蔺相如不解地问:“你怎么突然要离开?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让你不满意了?”

听完手下的话,他坦诚回答:“我因仰慕您的品德而来,但见到廉颇将军我却退缩了,真没想到自己竟会这般胆小怕事。”

蔺相如听到后,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反问对方:“你觉得,廉颇和秦王相比,谁更强大呢?”

尽管心存不解,手下还是答道:“肯定是秦王没错。”

蔺相如又说:“秦王那么霸道,我都不敢在朝堂上骂他,还羞辱他的大臣,怎会怕廉颇?秦军不敢攻赵,只因有我和廉颇。我们若斗,对国家没好处,所以我先顾大局。”

听了上司的话,手下深感折服,彻底打消了辞职的念头,决定继续安心工作。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心里很复杂,觉得非常惭愧:“看来是我太看重名利了,我才是小人。来人,把我绑了,送到蔺大人府上去道歉。”

《史记》里写道:

两人最终和解,成为了关系极好的朋友,彼此承诺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像割颈盟誓那样,坚守这份深厚的友谊。

廉颇和蔺相如和解后,关系变得更加深厚,成为了莫逆之交。他们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使赵国成为了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带着二十万大军攻打韩国的上党郡。与此同时,上党郡的太守冯亭正打算写投降书,不过,他打算投降的不是秦国,而是北方的强国赵国。

赵孝成王已成为赵国君主,收到冯亭的归降信后非常高兴。上党郡资源丰富,军事位置关键,若能将它并入,赵国的实力将大幅提升。

然而,赵孝成王也顾虑秦国的强大,担心攻取上党会引来秦军反击。他犹豫不决,便找平阳君赵豹商议,可赵豹却反对接收上党。

赵豹认为,上党郡已是秦国的地盘,赵国若插手,定会惹恼秦国,届时赵国非但占不到便宜,还可能惹祸上身。

赵孝成王听了赵豹的意见后,心里犯嘀咕,但仍对上党郡念念不忘。他又找平原君赵胜商量,赵胜觉得,上党十七邑这块大肥肉,岂能不吃?

据《东周列国志》所载:在那个纷乱的东周时代,各国间发生了许多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权谋、斗争与英雄豪杰的传奇事迹。

出动大军百万去攻打别国,多年过去却连一座城池都没攻下。如今没费一兵一粮,就拿下十七座城,这是巨大的利益,绝不能错过。

在战国时期,能与秦国匹敌的唯有赵国,两国军事实力相当。不过,秦国因商鞅变法政治大进,相比之下,赵国的政治水平就显得落后了。

赵国深知政治改革非一日之功,因此决定先接收上党以增强国力军力。如此一来,未来与秦国决战时,赵国便能拥有一定的胜算。

赵孝成王收下上党郡后,心里明白秦国定会找麻烦。为防秦国报复,他打算派一员大将去守卫上党,确保安全。

赵王向平原君询问谁能对抗秦国的常胜将军白起。平原君推荐了经验丰富的廉颇,表示虽然廉颇在进攻上不及白起,但在防守方面足以抗衡。

赵孝成王决定接收上党郡,便派平原君前去接管,并安排廉颇一同前往,负责那里的守卫工作。

此刻,白起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已在城外严阵以待,计划速战速决夺取上党。不料,秦昭襄王突然下令紧急撤军,这让白起感到十分困惑。

得知上党被赵国接收,秦国丞相范雎建议秦王撤军。他认为赵国得到上党后实力会增强,且有廉颇守城,难以取胜,不如先休整军队,等待更好的时机。

白起对赵国插手之事非常生气,他一心想找廉颇较量,多次恳求秦王让他攻打长平。但秦昭襄王不想冒险,最终还是让白起撤军回国。

有句老话叫“不急于报仇,时机成熟再说”。秦国为此准备了两年,积蓄力量。到了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出动五十万大军攻打赵国长平,誓要洗雪上党被夺之辱。

赵国见秦国派出五十万精兵强将,毫不退缩。赵孝成王指派廉颇担任将领,也调集五十万大军,在长平地区严密布防,准备迎战。

很快,秦赵两国的上百万大军在长平集结,武器装备随处可见。战国史上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役即将爆发,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这次秦国出兵,先派大将王龁领兵。王龁带着秦军势如破竹,接连攻下多座城池,最终一路打到了长平城的外面。

这时,老将廉颇坚守城池,不急于出击,迅速增强城墙防御。无论秦军如何挑衅,他都岿然不动,无意迎战,两军因此陷入了紧张的僵持状态。

廉颇采取的防守策略在早期成效显著,两军对峙长达一年,秦军始终未能取得任何突破。

不久,邯郸城里就传开了,说廉颇老了,没什么作为。这些风言风语很快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中。

赵孝成王不满廉颇只守不攻,觉得他怕秦军。可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秦相范雎的离间计,想让赵国内部起疑心,扰乱作战计划。

他通过贿赂赵国官员,在邯郸散布关于廉颇的谣言,混淆是非,企图制造分裂。这一举动,正好击中了赵孝成王最敏感的地方。

赵孝成王因长平之战国力大损,十分焦虑。为尽快结束战争,他决定撤换老将廉颇,换上了赵奢之子、赵国名将赵括来指挥。

当时,蔺相如已年迈且疾病缠身,得知消息后,他多次向赵孝成王请求撤回命令,但赵孝成王始终未答应。

最终,白起在长平重创赵括军队,赵括被射杀,四十五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因此元气大伤,不久后,蔺相如也在哀伤中离世。

在那段动荡的历史里,蔺相如谦逊礼让,廉颇勇于认错,他们亲身演绎了负荆请罪的感人故事,更以真诚之心传颂着将相和睦的千古美谈。

郭开得势后,为保地位把廉颇挤出朝廷。廉颇见无出头之日,便搬到大梁居住,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过朝堂。

当秦国国力恢复,计划吞并六国时,赵王才想起廉颇。但郭开从中作梗,一句“廉颇老了,还能打仗吗”不仅让廉颇心酸,也让整个赵国陷入了悲哀。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上一篇:1959年黄克诚提议:炮击金门的炮弹太费钱,省点用,主席笑骂他:你太抠门
下一篇:凌晨朝鲜半岛交火,五角大楼紧急开会,韩国动真格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