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释放善意,金与正冷冷回应:一厢情愿!韩国真能摆脱美国?
2018年,板门店的春意曾让世界相信和平触手可及。朝韩首脑握手,美军政要飞赴平壤,核谈判桌前觥筹交错。可短短几年后,宁边的冷却塔依旧矗立,朝鲜的导弹射程已覆盖关岛,半岛重回沉默的对峙。历史的轮回,总在希望与幻灭间循环。
这一次,韩国总统李在明在联合国讲台上提出新路径:先交流、再正常化、最后谈无核化。他宣布韩国将率先切断军事敌对的恶性循环,不再寻求“吸收统一”。这不是口号,而是对过去三十年失败经验的彻底反思——我们一直试图用终点定义起点,却忘了和平需要台阶。
过去三十年,半岛无核化谈判屡屡崩盘,根源在于目标与路径的错位。1992年IAEA核查失败,朝鲜在孤立中转向核自保;2003年六方会谈启动,却因“完全可验证弃核”(CVID)与“分步同步”之争陷入僵局;2018年新加坡宣言看似突破,却因缺乏执行机制迅速瓦解。每一次,都是要求朝鲜“先弃核”,而美国的安全承诺始终悬在空中。利比亚的前车之鉴让平壤坚信:没有核武器,就没有政权生存。
李在明的策略跳出了这一死循环。他不再把“无核化”当作谈判前提,而是作为最终成果。其三阶段路径——恢复沟通、建立互信、推进无核——实则是重建对话的政治基础设施。这并非天真,而是务实。正如文在寅时期曾短暂重启开城工业园、恢复军事热线,证明接触本身就能降低误判风险。李在明上任后立即停止对朝扩音广播、遣返漂流朝鲜人,正是在修复这些已被摧毁的“信任零件”。
但朝鲜的回应冷淡而清醒。金与正称韩方努力是“一厢情愿”,直指症结:韩国能否摆脱美国影子?历史表明,平壤只与能带来实质利益或安全保证的对手对话。当韩国仍是美日韩同盟的执行者,其善意便难以被视为独立外交。李在明欲借北极航道开发推动五方合作,正是试图跳出传统框架,以共同经济利益重构地缘逻辑。这条路艰难,却可能是唯一出路。
和平不是宣言,而是选择。选择不再以敌意回应敌意,以威慑对抗威慑。李在明的真正突破,是承认无核化不是一场交易,而是一段旅程——旅程的起点,是放下枪,说出第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