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介绍

山东曾经隐藏的强大家族揭秘

发布日期:2025-10-08 18:04    点击次数:170

嘉庆九年(1804),85岁的刘墉遵命,从京城带着赏赐,前往江苏给九十大寿的继母颜太夫人送上祝福。

这次庆寿热闹非凡,毕竟皇上的出席让朝中朝外的人都特别留意。刘墉的同行和学生们纷纷跑来祝贺,场面热络不少。

因为刘墉坚持不收礼金、礼品啥的,大家只得在祝寿的对联上费点心思,试图表达心意。

浙江巡抚阮元撰写的寿联是:

帝王祝愿长寿,卿士也一同祝福,好似三朝门下的贤达们,都为那九十高龄的孝母祈福。宰相为国操劳,贤嗣继承蔽相之职,担任百官子孙的文采传人;而今,又要担任宰相,江南八座的太夫人,尊贵不凡。

协办大学士朱硅请人代作的寿联是:

夫作宰相,子作宰相,伫见文孙咸宰相,古今一品太夫人,能有几个?天许长生,帝许长生,更闻多士祝长生,富贵百年曰寿考,请增十龄。

这些寿联不仅仅是给九十老太太送上的祝福,里面“宰相”“前宰相”这些词,其实也是在敬仰和夸奖这个延续大清多个朝代的仕宦世家,表达出对他们家族的尊崇和敬意。

刘墉的家族其实是个非常有底蕴的门第,不仅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一段浓重的印记,还在官场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这个家族世代从政,积累了不少荣誉和地位,整个家族的影响力可算是相当深远。

▲刘墉,人们私底下习惯叫他“刘罗锅”。图片来自:影视剧的截图。

刘墉,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刘罗锅”,在乾嘉时期可是响当当的名臣哩。因为那清话本《刘公案》广为流传,他的名字才传遍四方。不过,实际上,出自山东诸城刘家的刘氏后人,不只是他一个人,人才济济、名望也都挺高的。

诸城刘氏,这姓在清朝时可是出了名的科举世家,从顺治到道光,整整两百年间,生出39位举人、11位进士,再到8位三品以上的高官。说起他们家最有名的,非刘棨、刘统勋、刘墉和刘鐶莫属,人们还常拿“一门三公,父子同宰”来夸他们一家子的显赫啊。

在清朝时代,“科甲出身”就像是汉人仕途的主要门路,而汉人官员也变成满清王朝巩固统治的关键力量。那些拥有大量举人、进士的科举世家,逐渐渗透到皇权体系中,变成了一支非常关键的政治势力。

诸城刘氏家族在清朝走上官场的起点,是由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开始的。刘必显年纪大了以后,留下一句话做家训:“当官要廉洁,积德行善,要低调不炫耀,不立碑记载,勤俭持家,办丧事简朴,耕读谋生,忠孝传承。”这番话一传开,刘氏子孙都遵守到位。

不过要说起刘氏家族在诸城的根基,那还得追溯到明朝天顺年间一次大火之后。

那会儿,刘氏家族的祖先刘思源,明初时参加政府迁徙,把家乡从江南的徐州砀山(现安徽砀山)迁到了山东日照喜雀窝。没多久,一场大火突然降临,烧毁了他们的村庄,刘家人只好迁到附近的草涧庄。之后,为了谋生,刘思源就让子孙们分散迁居,自谋出路。结果,刘福的后人为了躲避匪患,辗转奔波,最终到了诸城逄哥庄(今山东高密),也算是诸城刘氏的开基祖了。

▲现在的山东诸城。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诸城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呢?据乾隆时期的《诸城县志》说:“诸邑位于青徐交界处,南北边界都铺着平坦的平原,中间还留有古长城的遗迹。从西到东,山势连绵不断,西北靠着潍,东南接近海边,所以无论是山地还是平原,水源和土地资源都非常丰富。”很明显,诸城这块地方不仅地势平坦肥沃,还夹杂着连绵起伏的山丘,有着潍河穿城而过,成为天然的农耕宝地。

刘福一到诸城,起先是在外面帮人干活,渐渐地,他开始亲自动手务农,也靠这样谋生,逐步积累了不少财富。

可是,单靠耕作可不能让家族壮大或发展得更好。诸城,不只是一块出产丰富的农田,还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北宋的苏辙曾有诗赞美这里,写道“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诸城最早是在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诸侯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孕育出了齐鲁文化的传统底蕴。

春秋时期,有个叫公冶长的学者,孜孜不倦地钻研经书,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不过他一直没有谋求官职,只是在本地讲学传道。正因为如此,诸城成为了儒学传播的重要起点之一。崇尚仁孝、礼仪、道德的儒学思想,在这里生根发芽。到了明清时期,诸城的文化氛围依旧成熟浓厚,“清初青齐、海岱之间,人文鼎盛,丝毫不逊色于大江南岸的繁荣”。

刘家族也开始走上读书考试的路子。到明末,四世祖刘思智考中了诸生,也算是从以农为本的家庭,转变成了书香门第的代表。接着,五世祖刘通拼命用功,终于也考上了诸生。不过,真正让诸城刘氏踏入科举官场的,还得算上面提到的六世祖刘必显。

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明朝天启四年(1624)考中了举人,年纪轻轻才24岁。不过之后几次考试都没能中进士。

明末那会儿战火连绵,刘必显时常得和伙伴们一起躲到山里避难。在那乱糟糟的环境里,大家都闹哄哄的,偏偏他总是静静地拿出书册,大声朗读,好像世上没人似的。

时局变迁,顺治九年(1652)那回,刘必显终于考中了进士,被授予户部广西员外郎,成了刘氏家族里第一个通过科举走上官场的人。

感觉挺好像有点奇妙的巧合,刘家族的名字,从刘必显起,好像有点“必显”的意思似的。

刘必显有两个儿子,二儿子刘果和三儿子刘棨,他们都相继考中进士,担任了比较有品位的官职。这两个人当官十几年,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民服务,深得皇上喜欢,也为诸城刘氏赢得了“清廉爱民”的好名声。

刘果在顺治十五年(1658)通过了进士考试,到了康熙三年(1664)被任命为太原府推官。两年后,他又被调到临近京城的直隶河间县担任知县。在河间任职的时候,刘果以稳定民心为出发点,推行仁政,效果非常不错,受到老百姓的好评。

康熙九年(1670),康熙南巡经过时,特意召见了刘果,给他予以表扬。那会儿,刘果也是挺“敢”的,竟然向皇帝索要御书。不过,康熙倒挺爽快,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挥笔写下了“清爱堂”。从那以后,“清爱堂”就成了诸城刘氏的标志。

刘果后来升到刑部江南司主事,还参与了《大清律》的修订工作。有过推官的经历,对打官司、审案件挺有心得,因而在刑律的制定上提出了不少新颖的想法,成效也挺明显。

康熙十八年(1679),刘果因为母亲去世而辞职归家,这之后就没有再担任任何官职了。

六年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25岁的刘棨考中进士,经过几年在家孝敬父母,才出来担任湖南长沙县的知县。虽然职位只是个小县令,但刘棨办事依然认真负责,积极为百姓办实事。他曾大力制止溺杀女婴的坏习惯,维护人口的合理发展。

▲刘棨,图片来源:网络

康熙三十七年(1698),刘棨因为政绩不错,被提升为宁羌州的知州。到任之后,正遇上一场严重的饥荒。

因为宁羌州的米仓空空如也,没有粮可借,刘棨为了救济百姓,专门去拜见负责监管州县的监司,向他借粮。得到了同意后,就得靠自己解决运输的问题。刘棨于是通知老百姓,凡是参加运粮的,都要提供一斗粮,运一斗粮就能得到三升的回报。州里的居民们纷纷响应,加入了运粮的队伍。不到十天,宁羌州的粮仓就积蓄了三千石粮食,基本保障了百姓们能够安全度过这次饥荒。

宁羌州位于西北,和东部地区比起来,经济还很落后。想要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成为刘棨在解决饥荒之后的另一件重要事儿。

实地一看,他觉得,管辖区域那些连绵起伏的丘陵其实算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山上那一大片槲树,特别适合用来养山蚕,还能发展一些手工业,靠这个赚点钱。

可是,宁羌人对“养蚕”这事儿根本不太熟悉。刘棨特意派人回到诸城,招募了不少熟悉养蚕和抽丝的工匠,专门给宁羌州传授这方面的技术。接着,宁羌人用山蚕丝织出绸缎,拿去卖。后来,为了纪念刘棨,当地人把这种织物叫做“刘公紬”。

除了搞经济,教育这块也不能少。刘棨接任后,开了书店,设立义学,还亲自为读书人讲课。在他的任期里,有两个考生在乡试中中了举人,打破了三百年来宁羌州没有人中举的纪录。

刘棨在做官的日子里,多次因为品德贤良、为官清正被人推荐升职,受到康熙皇帝的重视,官职一路提拔,最终升到四川布政司,俸禄为二品官。

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皇帝南巡经过刘棨工作的地方,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此,刘棨特意写了一首诗以表达感激之情:“愿将一片心似冰,献给青冕答紫宸。”

不过,那颗冰清玉洁的心啊,刘棨在第二年就因为劳累过度,突然辞世了。

据记载,刘棨性格温和厚道,治事朴实无华,待人温和善良,乡里的人都夸他呢。这位深得百姓喜爱、皇帝赏赐的刘棨,也就是刘墉的祖辈。

刘棨有十个儿子,其中最出彩的,非第五子刘统勋莫属,他也是刘墉的父亲。

刘统勋一入仕途,便一路攀升,最终担任东阁大学士,成为乾隆皇帝的得力助手。去世后,他成为诸城刘氏中第一个被赐谥号的人,而且,这个“文正”谥号也非常难得,清朝两百多年来,只有八个人能拿到。

雍正二年(1724年),年仅24岁的刘统勋考中进士,不久就接连担任右春坊和左春坊的官职,从事记注和纂修方面的工作。

在乾隆年间,升任刑部侍郎等职位的刘统勋,逐渐在朝廷里发表一些犀利的看法——这个刘统勋为人正直耿直,刚正不阿,遇到贪官污吏或违法舞弊的事情,他一定会上书弹劾。他始终坚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刘统勋。图片来自网络

毛之玉,太仓州的御史,在丁忧期间,慷慨受贿,身为御史却违法乱纪,情节相当严重。刘统勋将此事上奏弹劾,毛之玉的官职被连降三级。

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刘统勋对那些掌握巨大权力的高官们发起的挑战了。他直接弹劾三朝的老臣、大学士张廷玉,揭露他搞结党营私;同时也弹劾军机大臣讷亲,把他推诿事务、推卸责任的表现曝光。

刘统勋在奏折中指出,张氏和他的世姻姚氏,占据了仕途的半壁江山,人数相当多。虽说其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前途光明,但刘统勋觉得,这不过是张廷玉故意“限制他们的升迁,让他们心生怨恨,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而搞的布局。”

至于讷亲,刘统勋谈到,他“属官奔走恐后,同行也都避开他的锋芒,关于部中讨论覆没的事儿,时常有人辗转争辩,或者草草过目,不留痕迹,一句话就成定局,部署完毕后也不允许超出范围。”

乾隆一接到刘统勋的奏折,先是被吓了一跳,觉得一个御史敢写信弹劾朝廷重用的大臣,真是太不寻常了。不过想过之后,他又觉得挺高兴的,这样直谏敢言的官员出现,算是“国家的吉兆啦”。

▲乾隆。图片来自影视剧的截图。

乾隆最终还是替那两位大臣开了口,觉得这些事情根本不存在,算是帮权臣撑面子。同时也肯定了刘统勋敢于直言的举动。临了,还提醒其他人别打算用弹劾权臣来谋升迁,别乱了朝堂的规矩。

虽然乾隆没有当场解决刘统勋提出的难题,不过这次上谏的事儿让他对刘统勋印象挺深,之后也才开始重用他。

刘统勋也没让乾隆失望,他一直勤勤恳恳,尽心尽力,想着为百姓谋福祉,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乾隆十八年(1753)那年,刘统勋和尚书策楞行去检查江南的河道工程,还特意调查了高邮堤决口的原因。一查之下,发现是因为一场贪污,把物料都挪用了,属于“人为事故”。于是,他就揭露了高斌、张师载的贪污案。同时,还给全国水利官员们敲了警钟,让他们别再敢乱来,少点贪污。事后,相关的人祸少了不少,百姓的日子也摆脱了苦难。

除了整顿风气之外,刘统勋在实际治水工作上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多次深入现场勘察,提出了引河减轻堤口压力的方案,还把图纸呈上去,督促施工。结果,治水顺利完成,造福了老百姓,大家都很感激他,于是在黄河边为他建了个祠堂。

因为刘统勋的政绩非常出色,乾隆皇帝对这个汉臣格外重视,将他和鄂尔泰、张廷玉、傅恒、来保一起封为“五阁臣”。

尽管在数十年的君臣交往中,也曾因为看法不一而争执、被降职之类的事情,但大体上,乾隆对他是格外宠爱,总会为他打破常规。

他在陕西布政使的岗位上,因为负责军务,乾隆特别赐予他孔雀花翎,刘统勋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花翎的外任文官。

乾隆三十六年(1771),刘统勋被提升为首席军机大臣,打破了以往不能任用汉人的规矩。

两年后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某个清晨,刘统勋像平常一样走在上班的路上,突然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旧疾又发作了,只好折返回去。乾隆一听说,立刻派御前大臣带着药去救,可惜还是来不及,没能挽回这位得力臣子的性命。

刘统勋去世之后,乾隆亲自到他的府邸祭奠,乘轿来到正门一看,才发现门太小,根本走不进去。乾隆只好下轿,迈步进去,四下打量着这位清正廉洁、朴实无华的能臣的宅第。回到乾清门时,乾隆忍不住对身边的臣子说:“像刘统勋那样,才是真正的宰相,诸位要以他为榜样啊!”

赵翼曾写过一句诗:“清白门无暮夜金”,说的就是以前湖南巡抚有人在深夜送上千两银子贿赂刘统勋,结果被他义正词严地一口拒绝的事。

▲赵翼与刘统勋、刘墉父子关系不错。资料来源:网络

凭借他生前忠心耿耿为国家、廉洁奉公的品格,刘统勋去世后被晋封为太傅,还被列入贤良祠祭祀,赐予祭拜,谥号“文正”。这些荣誉在汉代官员中可是难得一见的可贵殊荣。

乾隆十六年(1751),刘统勋的长子刘墉经过考试,成功中举,年纪也到了32岁。这一年,正巧是刘统勋担任主考官的时间。

按照规矩,科举考试时应该回避,但刘统勋却没这么做,这事儿也引来不少猜测,有人传说刘墉被认定为状元,钦点而已。这说法其实不靠谱。刘统勋没有回避,也从侧面体现了他的一种公平公正的态度,敢于接受朝野的审视和检验。

中进士后,刘墉先到翰林院做庶吉士。虽然算是翰林院里最基层的职位,但干得好,升职也最顺利——毕竟是皇帝身边的预备役近臣。

入仕不到几年,连点成绩都没打出来,刘墉就因为父亲刘统勋在巴里坤、哈密驻兵的事情上失误而惹麻烦,被免职关进监狱。

心情憋得慌,真是郁闷到极点。

不过,刘统勋的危机终于过去,刘墉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官职。没多久,他被安排担任安徽的学政,之后又调任江苏的学政,开启了自己的兴办教育和从政的道路。

▲刘墉的画像,来自网络。

江苏学政一职,跟其他省份学政可不一样,这主要跟江苏的经济和文化地位有关。作为清朝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之一,江苏的士人和背后庞大的科举世家势力都很强大。乾隆对于刘墉的职位安排,藏着不少用意。

这种安排,可能跟刘墉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上折子揭发安徽捐纳贡监乱象有关联。他在奏折里提到,那边贡监生挺多,可他们既不上学,也不参加科考,什么都不懂,却在乡里横行霸道。负责考核的教官也没办法管得住。于是,他建议改一改捐纳贡监生的管理办法,整顿一下风气。

这样的见解得到了乾隆的认可,随后,江苏的学风整顿也交由刘墉来操办。

在干了三年,这成绩还算可以吧。不然的话,乾隆也不会在他担任江苏学政的时候,写诗称赞说:“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这也是诸城刘氏的一项又一份荣耀。

在民间,刘墉的名声可是响当当的,这主要跟他多年来清正廉洁、判案公正的事迹有关。当时,人们对他评价很高,甚至把他比作包孝肃(包拯)。说书艺人们以他为原型,半虚构地塑造出了《刘公案》鼓词里的那位父母官形象,表达了百姓们对清明吏治的美好期盼。

乾隆四十七年(1782),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贪污营私。刘墉接到圣旨,结伴和珅、钱沣一块儿赶赴山东查案。期间,和珅偏袒国泰,有意偏向他一边,而钱沣坚持按照法律据理力争,刘墉则坚持公平公正,最终让国泰伏法谢罪。

▲刘墉和和珅的合影。图片出自影视剧截图

要说刘墉在乾隆年间的官场表现,始终追不上他爸刘统勋的光彩。这跟乾隆后期特别宠信和珅有关系吧。面对乾隆对和珅的偏爱,刘墉也只能遗憾地“躺平”,用一些模糊其辞、搞笑的手段来搪塞应付,干嘛呢,也算是无奈之举吧。

和珅当权的那阵子,朝中的大臣们都纷纷学起他那奢华的打扮,个个都穿得啥金光闪闪的,也不怕土气。对这个现象,刘墉可不买账,偏偏穿上一身破烂衣服上朝,结果在人群中显得特别“抢眼”,变得挺扎眼的。

有一次,他忍不住说:“我自己觉得衣着面貌,没有一样合适,怎能担任官职,不至于崩缺呢?寄语各位同僚也可以参悟一下!”我不随大流,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不过也不会在官场上摔跟头,这又是为什么呢?大家心里都明白吧!意思就是希望大家凭实力做官,才能立得住脚,走得更远。

刘墉和和珅之间那一场斗智斗勇,直到乾隆去世以后才算尘埃落定。

▲刘墉和和珅的对峙场景。图片来自:影视剧中的截图

跟乾隆可不一样,嘉庆这个新皇上特别相信刘墉,把他当作“定册元老”一样看待,借助刘墉的帮忙,彻底清除了和绅的势力,也让官场的风气变得清明了不少。

所以啊,也就能明白,为啥颜老太的九十大寿,嘉庆会亲自下旨去祝贺了。

继母的寿宴结束不久,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05年1月24日),刘墉就去世了。嘉庆听到这个消息后,特批他晋升为太子太保,还安排他入祀贤良祠,赐谥号“文清”。

因为刘墉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很了得,嘉庆还派人把他的书法作品雕刻在摩勒石上,叫做《清爱堂石刻》。

刘墉去世后,嘉庆在谕旨中特意交代,让刘墉的侄子刘鐶之赶赴京城操办丧事。这个刘鐶之,也算是刘家族中最后一位担任高官的人。

刘鐶之年轻时失去了父亲,由伯父刘墉抚养长大,从小就受到刘墉的教导,学问十分出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他考中进士,先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后来升任兵部尚书,达到了从一品官员的最高级别。

数十年在官场沉浮,刘鐶之曾因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的案件中被牵扯获罪,遭贬官。不过,由于嘉庆皇帝心里记着他是刘墉的后人,这次也就算了,没有追究太严,给他留了职位。之后,他在行政改革和缉拿反叛分子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少成绩。

道光元年(1821),刘鐶之去世,朝廷对他评价为“明白敢言”,赐予谥号“文恭”。

刘鐶之一走,诸城刘家在科举拿到高官的人越来越少了,虽然有人当官,但多是州县七八品的小官,几乎没有再出现进入核心朝堂的高官了。跟着,刘氏在朝中的影响力大不如从前,名声也低了许多。

但换个角度讲,刘氏子孙们其实都在基层当官,始终遵循家训,踏实为百姓办实事,努力奋斗。因此,诸城刘家以几位名臣居首,很多基层官员相衬,树立了世代传扬的良好名声。

有研究的人提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乱成一锅粥,政局动荡不安,那会儿对刘墉的研究突然变得挺火的。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特别渴望有正派清廉的官员,想树立一套正向的行政法规。这股热潮的出现,还跟当年《刘公案》出现的情况挺像的。

现在,“科举家族”的光辉和荣耀都不在了,但诸城刘氏早就靠着自己独特的家风和为官之道,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

赵尔巽,2010年版《清史稿》,中华书局出版。

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纪连海,《历史上的刘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年。

李瑶,《诸城刘氏家族与乾嘉政治》,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刘祥雨,《刘墉年谱》,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杨小兰,《清代刘公案系列鼓词刘墉形象之演变》,山西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于海洋,《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



上一篇:故事:冰心重返故土,与林徽因意外重逢:两人谈话内容至今成谜
下一篇:我见到牺牲的连长肖相琦和马德铭躺在阵地上,命令冲锋枪集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