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暂停援乌军援,俄未收手,刚通话就变脸?特朗普:对普京失望
一场持续一小时、牵动全球目光的通话,以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收尾:美国总统特朗普罕见地公开承认,在乌克兰问题上他“无能为力”。这已是他重返白宫后,第六次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过电波交流。
电话线两端,坐着两位意志迥异的领导人。一位是急切渴望在乌克兰议题上收获一场“特朗普式”外交胜利的美国总统,另一位则是步步为营、誓要达成既定战略棋局的俄罗斯掌舵者。
克里姆林宫后来轻描淡写地称这次通话“坦诚”,可听起来,那更像是一出精心编排的平行独白,丝毫没有交汇。那背后,是全球大国战略深层的错位,更是两个强大个人意志的尖锐对撞。
自然,特朗普对此结果大失所望。他显然未能如愿说服普京停下乌克兰的战车,尽管此前他总不忘强调自己与这位俄罗斯领导人“关系不错”。
这种矛盾心态,一面是“好朋友”的面子,一面是无力改变现状的里子,将他的挫败感暴露无遗。普京对特朗普的心思似乎洞若观火。
他深知,仅仅是这场长达一小时的对话本身,对于爱出风头的特朗普来说,便已是足以向外界炫耀的资本。然而,在涉及俄罗斯核心利益的实质问题上,他却寸步不让,稳如磐石。
他在电话中重申了俄方立场:莫斯科愿意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冲突,但前提是那些导致当下局势的“众所周知的根源”必须被彻底清除。而且,俄方已设定的军事和战略目标,一个都不会放弃。
这番话说的再明白不过——谈判的门可以开着,但规矩得由俄罗斯来定,美国也别指望能过多插手,改变大局。
然而,就在这场充满分歧的通话展开前不过两天,华盛顿的一项决定已经悄然为这场对话定下了冰冷的基调。五角大楼宣布,暂停向乌克兰输送一批至关重要的军事援助。
那份清单上的名字足以让基辅心惊肉跳:“爱国者-3”防空系统、M142海马斯多管火箭炮,以及乌军前线急需的155毫米炮弹。这些可不是寻常的军火,而是乌克兰维持艰难战线的生命线。
特别是那套曾被西方媒体捧上天的“爱国者”,几乎被视为“灭俄神器”。此举对正苦苦支撑的基辅来说,无异于平地一声惊雷。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几乎是立刻就站了出来,公开向华盛顿恳求,切莫断供这款“守护生命的关键”装备。
看点:美国的援助算盘,究竟是库存告急还是战略转向?
华盛顿方面给出的官方说法听起来合情合理:我们得优先保障美军自己的武器库充实,不能为了援乌而把自己的家底都掏空了。
特朗普对此更是大加发挥,声称对乌援助不能“耗尽我们的整个国家”,还不忘借机攻击拜登,指责他此前的大方快把美国的军火库给搬空了。
但这种解释并不能完全服众。有分析认为,这仅仅是一次“局部”调整,并非全面撒手。
更令人揣测的是,据媒体披露,乌克兰在援助停运前根本没有收到任何预警,这让人怀疑背后或许有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特朗普对这场看不到头的冲突失去了兴趣和耐心,正琢磨着把资源和注意力挪到中东或其他他更关心的方向去。
不论其真实动机是精打细算的“库存论”,还是冷酷无情的“厌倦症”,这一刀都毫不留情地揭示出华盛顿战略意图的明显转向。美国似乎不再愿意为了一场漫无边际的消耗战而无条件地掏腰包。
当初设想的,通过一场代理人战争将俄罗斯彻底拖垮的目标,如今看来已渐行渐远。而乌克兰,在某些华盛顿的战略家眼中,似乎正从一个可以利用的支点,变成一个越来越沉重的战略包袱。
在这种判断下,调整策略,甚至一定程度的止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看点:普京用导弹回应电话,展现毫不动摇的决心
但比起电话里那些外交辞令,克里姆林宫的实际行动要响亮和直白得多。就在普京与特朗普通话的同一天,巧合的是,也恰好是泽连斯基焦急万分地与特朗普求援的那一天,俄罗斯发动了对乌克兰,特别是基辅,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空袭之一。
深夜,数百架无人机和数十枚导弹如同蜂群般扑向乌克兰多座城市,防空警报响彻夜空。这场在关键时刻落下的“导弹雨”,无疑是一剂同时灌给华盛顿和基辅的猛药。
它用最血腥的方式宣告:无论你们在外交场合如何你来我往、口舌生风,俄罗斯在战场上推进既定目标的决心,如同钢铁般坚硬,绝不会动摇。普京用实际行动,再次印证了他在电话里说的那句话:军事行动会继续,直到实现所有目标。
尽管乌克兰防空部队忙碌一夜,宣称击落了大部分来袭目标,但泽连斯基脸上的焦灼依然难以掩饰。他再次声嘶力竭地呼吁西方伙伴,尤其点名了“爱国者”这样的先进防空系统,称它们是此刻“守护生命”的唯一希望。
他清醒地看到,即便特朗普和普京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但在俄罗斯,真正拥有最终决定权的,只有普京本人。这番话,既像是在提醒西方盟友局势的复杂性,更透露出乌克兰身处两大强权狭窄夹缝中的深切无奈。
看点:一场围绕个人好恶与国家利益的危险游戏
这场危险博弈的核心,是两种南辕北辙的战略思维模式的迎头相撞。在特朗普的眼中,外交更像是一连串可以迅速完成并立刻拿来邀功的“交易”。
他最在乎的,是如何在乌克兰这盘棋上,赢得一场能向全世界大张旗鼓宣扬的“特朗普式”胜利,好为自己的政治光环添砖加瓦。至于美俄之间在北极、在经济上的那些宏大合作,那都得等他拿到这个乌克兰的“胜利”之后再说。
他素来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一旦他觉得在乌克兰问题上和平的曙光遥不可及,或者进展不如他预期,他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会像风一样转向别处,去寻找下一个能让他赢得喝彩的外交舞台。
反观普京,他看待俄美关系,是一盘牵涉极广、布局深远的战略大棋。棋盘上不仅有乌克兰,还有俄罗斯与整个西方的关系走向、全球战略平衡,甚至是两国未来的经济合作版图。
正因如此,他可以一边不动声色地和特朗普谈论文化交流、电影合作这样不痛不痒的话题,一边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问题上,死守底线,纹丝不动。
这种巨大的战略纵深差异,让特朗普那种只看眼前、急于求成的“交易”思维,在普京这位早已布下长远棋局的对手面前,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俄罗斯的策略因此变得格外精妙而艰难。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走钢丝:既不能让情绪化且反复无常的特朗普彻底灰心丧气,把他逼到采取更具破坏性的立场上去。又不能在他最看重的问题上轻易松口,损害自身的核心战略利益。
与此同时,随着美俄官方沟通渠道如同冰冻的河面,时断时续,那些“二轨”的民间外交反倒悄然活跃起来。不少曾在美国政府任职的官员或知名学者,正以个人身份秘密穿梭于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试图在那层厚厚的冰层下,找到一丝融化的契机。
在这场纠缠着个人恩怨、冷酷算计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复杂大戏里,每个人似乎都戴着一副不易察觉的面具。电话也许还可以再打,会面也可能再度安排,但那些落下的导弹在地面留下的弹坑,以及两国间日益加深的战略裂痕,却远非几次通话能够轻易弥合。
至于那个一度被乌克兰和部分西方国家寄予厚望的北约,虽然他们在峰会上慷慨激昂地承诺了要在未来大幅提升国防开支,并设定了指向2035年的宏伟目标。
但在许多冷眼旁观者看来,那份华丽的远景规划,更像是针对特朗普可能再次入主白宫而提前开出的一张“空头支票”。毕竟,身处一个连未来十年世界走向都难以预料的混沌时代,任何跨越漫长时间的承诺,都显得格外廉价,脆弱得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