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归国学者座谈会上,严济慈物理学家发言:报效祖国是最大心愿

发布日期:2025-10-09 15:34    点击次数:191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参考来源:《严济慈传记》、《新中国科学院成立史》、《归国学者回忆录》

1956年2月的北京,春寒料峭。

中南海怀仁堂里却暖意融融,一场特殊的座谈会正在这里举行。

台下坐着的都是刚刚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们,他们中有从美国回来的钱学森、从英国回来的华罗庚,也有从法国回来的严济慈。

当主持人宣布请严济慈发言时,这位在法国留学多年的物理学家缓缓起身。

他环视四周,看到了同样满怀激情的同行们,眼中闪烁着泪花。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严济慈的声音有些颤抖,"我在海外漂泊了二十多年,今天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想说的是,报效祖国,是我们这些海外游子最大的心愿。"

话音落下,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句话,不仅代表了严济慈个人的心声,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海外学者的共同心愿。

可是,这位物理学家为何会在海外漂泊二十多年?他又是怎样踏上归国之路的?

这句感人至深的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一】从贫寒少年到物理学天才

严济慈的故事,要从1900年的安徽东至县说起。

那年正月初五,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一个男婴呱呱落地。

谁也没想到,这个在贫寒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中国物理学界的泰斗。

严济慈的父亲是个乡村教师,母亲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

家里穷得连油灯都舍不得多点,可是父母却咬牙供他读书。

小严济慈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特别是在数学和物理方面,总是能提出一些让老师都感到惊讶的问题。

1915年,15岁的严济慈考入了东南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老师——胡刚复。

胡刚复是中国最早一批学习西方科学的学者,他看到严济慈的天赋后,特别用心栽培。

"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胡刚复经常这样对人说。

果不其然,严济慈在大学期间就表现出了惊人的科研能力,多次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23年,严济慈大学毕业。

按理说,以他的才华完全可以在国内找到很好的工作。

可是当时的中国,科学研究条件实在太落后了。

实验室设备简陋,图书资料匮乏,连最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无法保证。

【二】巴黎求学路上的艰辛岁月

面对国内的现状,严济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出国深造。

1925年,他带着仅有的一点盘缠,踏上了前往法国的轮船。

巴黎的生活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

严济慈住在巴黎十三区的一个小阁楼里,房间只有几平方米,冬天冷得要命。

为了省钱,他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候甚至靠喝白水充饥。

可是再苦再累,严济慈都没有放弃学习。

白天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晚上回到小阁楼继续看书。

他的法语不好,就一遍遍地查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地学。

有时候为了理解一篇论文,他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

1927年,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可是他并没有满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他的导师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朗之万,这位老先生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非常欣赏。

"严,你是我见过的最勤奋的学生。"

朗之万经常这样夸奖他。

1930年,严济慈成功获得了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石英在电场中的变形及其相关现象》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多家欧美知名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留下来工作。

【三】学成归国的初心不改

面对欧洲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严济慈心动过吗?答案是肯定的。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心动。

可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严济慈总会想起远在故乡的父母,想起那个贫穷落后但却是生他养他的祖国。

1931年,严济慈毅然放弃了在欧洲的优厚待遇,回到了中国。

他先是在上海的中法大学任教,后来又到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回国后的严济慈发现,中国的科学研究条件比他出国前改善了一些,但依然远远落后于欧美。

实验设备还是那么简陋,研究经费还是那么紧张。

可是他没有抱怨,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中国物理学的建设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严济慈和其他科学家一起,跟随研究所迁到了大后方。

在昆明的岁月里,条件更加艰苦。

实验室设在简陋的木房子里,设备经常出故障,可是大家都咬牙坚持着。

严济慈在这期间不仅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人才。

他经常对学生们说:"我们学物理不是为了个人出名,而是为了让中国在世界科学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

严济慈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对新政权充满了期待。

他们相信,在新的制度下,中国的科学技术一定能够快速发展。

可是很快,严济慈就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选择。

19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刚刚成立,急需大批有经验的科学家。

组织上希望严济慈能够到中科院工作,担任重要职务。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在更大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可是就在这时,法国科学院也向他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回到法国工作。

条件非常优厚:不仅提供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还给予丰厚的薪酬,甚至可以为他的家人提供法国国籍。

面对这样的诱惑,严济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一边是条件优越的国外,一边是百废待兴的祖国。

选择前者,他可以继续自己的科研事业,过上舒适的生活;选择后者,意味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就在严济慈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件事情彻底坚定了他的决心...

【四】那个改变一切的夜晚

1955年的一个深夜,严济慈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电报。

电报很简短,只有几个字:"母亲病重,速归。"

严济慈连夜赶回了安徽老家。

当他看到病床上的老母亲时,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母亲已经80多岁了,身体极度虚弱,但看到儿子回来,眼中却闪烁着光芒。

"济慈啊,"母亲拉着他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生了你这样一个有出息的儿子。

可是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能为咱们中国人争口气。"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严济慈的心。

他想起了自己在巴黎求学时的艰辛,想起了外国人看中国人时那种轻蔑的眼神,想起了祖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

母亲的话让他彻底想明白了:无论国外的条件多么优越,自己的根永远在中国。

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责任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母亲去世后,严济慈做出了最终的决定:拒绝法国的邀请,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科学院的建设中。

他先是担任了中科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所长,后来又成为了中科院的副院长。

【五】座谈会上的肺腑之言

1956年2月的那次座谈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归国学者座谈会。

参加会议的都是刚刚从海外归来或者决定放弃海外优厚条件回国的科学家们。

当严济慈站起来发言时,台下一片安静。

大家都知道,这位物理学家在海外有着很高的声誉,完全可以在国外过上优渥的生活。

他的选择,代表着什么?

"报效祖国是最大心愿"——这句话从严济慈口中说出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却包含着最真挚的感情。

严济慈接着说:"我在海外生活了二十多年,深深体会到一个没有强大科学技术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

我们这些海外学子,学到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就应该回来建设自己的祖国。

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荣幸。"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多人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座的科学家们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曾在海外求学或工作,也都面临过去留的选择。

严济慈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六】用行动诠释报国之心

座谈会之后,严济慈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

在他的领导下,中科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很快就发展成为了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

1960年代,中国的"两弹一星"项目启动。

严济慈虽然不是直接参与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但他在精密光学仪器方面的专业知识为这一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

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多种高精度的光学测量仪器,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更难得的是,严济慈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大批年轻的物理学家成长起来,其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中坚力量。

严济慈最令人敬佩的,不仅是他的科学成就,更是他的家国情怀。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科学家都面临着去留的选择。

选择留在国外,可以享受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选择回国,则意味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严济慈选择了后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报效祖国"。

他不仅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贡献给了祖国,更重要的是,他带回了一种精神——那就是中国人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

1996年,96岁的严济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科学报国"。

从青年时期的海外求学,到中年时期的毅然回国,再到晚年时期的默默奉献,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时,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严济慈这样的科学家做出如此选择?是什么让他们能够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条件艰苦的祖国?

答案或许就在严济慈那句话里:"报效祖国是最大心愿。"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

在新的时代,我们或许不需要像严济慈他们那样面临去留的选择,但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要忘记回馈那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上一篇:天石鹅铠甲金标棉服深度体验:通勤与户外场景下的全能温暖伴侣
下一篇:他未听从主席言语,却深受主席器重他坦言:我确实争不过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