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变天”?7月8日,柬埔寨协议事件传来最新消息
柬埔寨最近和美国搭成了个重要的贸易协议框架。
这事发生在2025年7月4日,挺突然的。
具体点说,叫《柬美互惠贸易协定框架联合声明》。
柬埔寨副首相孙占托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助理贸易代表莎拉·埃勒曼通过视频把这事儿敲定的。
柬埔寨这次的动作,让人联想到之前越南也对美低头的例子。
于是问题就来了:洪森政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儿子洪玛奈接班后)的对美态度是不是真的来了个大转弯?这事儿咱们这边儿可得看清楚。
美国市场对柬埔寨太重要了。
2024年,柬埔寨差不多四成的出口产品,总值有130亿美元,都卖到美国去了。
卖的多,买的少,柬埔寨从美国身上赚了高达124亿美元的顺差。
所以呢,当特朗普政府之前放出风声,威胁要针对柬埔寨商品课以49%的高额惩罚性关税时,这就不是小事了,简直是悬在柬埔寨经济头上的利剑。
这个新出炉的协议框架,核心是美国承诺把关税降下来——从吓死人的49%降到大概20%,跟以前跟越南谈的关税水平接上轨。
那柬埔寨这边得付出点啥呢?主要是两个方面:一,得多买点美国农产品,这样能平衡下巨大的贸易逆差;二,也是最关键的,得老老实实配合搞原产地审查,而且是更严格的那种。
美国人最怕啥?最怕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公司,把柬埔寨当个跳板,搞“洗产地”的把戏,绕开美国的关税壁垒。
对柬埔寨来说,签这个字实属无奈。
有专家算过,那49%的关税要是真砸下来,柬埔寨估计得损失30亿美元的出口订单,连带影响近百万人要丢饭碗,这打击绝对算是毁灭性的。
所以,眼下这协议也算救了急。
但明眼人都明白,长远来看,这么一来二去,柬埔寨在贸易上自主做主的空间,恐怕要被美国定下的规矩一点点框住了。
比如那个原产地审查,以后柬埔寨的服装厂、电子厂、家具厂要出口,都得去申请认证,还时不时会被查,主要就是防着那每年大约20亿美元通过柬埔寨倒腾过去的中国货。
说到态度变化,不能不提柬埔寨现在的掌舵人,首相洪玛奈。
他是2023年8月从他爹洪森手里接的班。
自他上台,外交上确实能看出点“经济优先”的新调调。
他的核心目标很明确:2030年要让柬埔寨升级成中高收入国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对外资来源显然不再满足于“老主顾”,开始大力推动外资多元化。
这从他家的柬埔寨发展理事会批的项目就能看出一二——2023年批了237个项目,里头的投资来源,美国、日本、韩国这些“新玩家”的资金比重显著上升了,总投资额飙升到60亿,比上一年暴增了220%。
他身边的高级助手弗朗索瓦说得更直白:柬埔寨所有的合作,都必须围绕着国家发展的主轴转。
有趣的是,不光是经济领域有调整,军事方面,美柬关系也出现些变化迹象。
2025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那边放出消息,准备重新启动自2016年就搁置的“吴哥哨兵”联合军演。
要知道,此前柬埔寨在云壤的海军基地,就因为据说既有中国参与也有美国设施的影子,闹过不小的动静。
现在洪玛奈政府似乎玩的是“两套逻辑”:经济压力下跟美国谈,安全领域又想办法与中国保持接触。
于是乎,美国在柬埔寨的扫雷援助被划进“人道主义合作”的筐里;而对于中国在云壤基地的存在,柬埔寨官方的口风则一直强调那是“商业运营”,有意识地淡化其军事色彩。
洪玛奈在今年3月还专门重申了柬埔寨坚持“永久中立与不结盟”的国策。
这话挺重要,是在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国博弈场里,一个小国生存策略的宣言。
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大国夹缝里求生存的现实主义操作手册。
柬埔寨的处境挺尴尬:一边是实实在在的美国贸易压力,那49%的关税威胁太有分量了;另一边,自家的经济命脉又牢牢拴在中国这条大船上——中国至今仍是柬埔寨最大的投资来源国,2024年两国双边贸易突破了120亿美元的大关,像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合作,那是扎根很深了。
所以你看洪玛奈搞的这套东西就很务实:他提出了个叫“钻石六边”的对华合作框架,把农业、能源、物流等等六个关键领域列为重中之重。
但与此同时呢,他也没把门对美国关死,跑去参与了美方主导的“湄公河之友”气候项目。
这叫什么?这就是典型的走钢丝,玩平衡。
这种实用主义的路数,根子上是继承了他父亲洪森晚年的基调。
老牌政治家洪森以前就说过,柬埔寨需要“在大国中间,小心翼翼地给自己挤出生存空间”。
柬埔寨的选择看似突然,其实背后有三座无形的大山压着。
第一座,是经济现实的重量级——美国市场占了它四成出口,这分量足够让任何威胁都显得威力十足。
第二座,是安全上的考虑。
越南这个邻居历史上可不是没打过交道,作为潜在的竞争对手,越南的存在反而让柬埔寨在安全层面上觉得有依靠中国的必要。
第三座呢,就是国内老百姓的倾向了。
有民调显示,柬埔寨国内居然有大约55%的民众对美国的好感度超过了对中国的好感度。
这个数据挺微妙,多少反映了美国这些年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项目搞民间外交渗透的效果。
这些客观存在的夹板气,逼得柬埔寨在具体操作上只能用些模糊手段。
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协议的签署时间选得就很“讲究”——正好卡在美方关税宽限期到期前的最后五天。
协议文本里头,最关键的数据比如具体的关税数字、以及到底怎么实施?似乎都有点语焉不详。
这样干,无非就是想给自己留点后路,好跟两边都还有商量的余地。
说白了,就是既不敢真跟美国翻脸,又不想把中国这条重要的路彻底堵死。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