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介绍

德国工业逐步退出!高福利、高物价、高失业,欧洲传说或将崩塌?

发布日期:2025-11-20 04:24    点击次数:66

你有没有考虑过,去德国生活跟在国内比起来,是不是感觉更舒服一些?

有人说过,“德国人挣欧元用欧元,我们赚人民币用人民币,不能一概而论。”可是要是咱们把德国人的生活水平换算一下,就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德国现在的物价,早就高得离谱啦!

一度电差不多要4块人民币左右,租个房子轻轻松松就得过万,出去吃顿酸菜肘子得花个两百多块,坐趟公交也得三四十块。你以为这是北上广的物价疯涨吗?不不,这其实就是德国的日常水平啦。

刚一看这价格,好像只有在欧洲才算合理吧,毕竟德国人一个月工资的四千多欧元,好像收入还挺不错。不过你再细算一下:房租一千多欧,吃顿饭也得三十欧左右,电费、交通费加起来也不便宜,生活压力都快把人压得喘不过气。

这会儿,不妨回头瞅瞅沈阳——咱们中国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月工资四千五,一百多块钱的房租,一度电才五毛钱,炖肘子配酸菜也就三十块,还能喝上一瓶老雪,地铁票三块钱就搞定……是不是觉得跟在德国的日子挺像的?

对,不得不说,这两个“老工业基地”的生活水平,居然挺像的。可关键是,许多人当年离开沈阳,奔赴德国,本就是想过上“更好的日子”。可若干年过去了,生活品质不仅没啥明显改善,反而物价还涨了不少,那这一路跑腿,究竟为了啥啊?

德国曾是“白菜价的天堂”,现在却物价飞涨

其实吧,德国也没一直那么贵。十几年前,这儿还被叫作“菜市场国家”——生活用品便宜,货源丰富,品质又不错。那会儿,德国的工业体系相当完备,一瓶啤酒从大麦、金属罐到灌装设备,几乎全都是“德国制造”。

这就是工业强国的优势:几乎啥都能自己搞定,成本也就自然压得低。可如今呢,很多原料都得靠进口,能源价格也不再便宜,结果价格跟着节节升高。

以前啊,德国还能靠“先发优势”赚不少国际的钱。一套只要几万元的实验设备卖到中国,拆开一看,却是个结构很简单的家伙,成本大概就几千块罢了。不过呢,凭借“技术壁垒”和“德国制造”这牌子,他们就能轻松抢占市场。

说起德系车在中国的地位,不得不提十年前的场景。一辆大众迈腾,曾经是“青春小伙”的象征,价格比现在贵了一倍多。近年来,为了维持销量,这些车不断价位往下调,明显能看出当时的利润水平太高,压得他们不得不这样折腾。

高福利的背后,是全民“假装上班”?

德国社会的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它那被誉为“理想国”的高福利体系。税收大概占到GDP的45%,再加上社保,超过一半的钱都进了国家的口袋。高收入人群还得缴“宗教税”,用来养活教堂和神职人员。

这些钱到底流向哪了?一部分投到教育和医疗体系里,另一部分则被用来“创造就业岗位”。

比方说,德国的博物馆随处可见,哪怕游客稀少,也会安排几个人轮班值守。其实很多人并不太懂文物,只是“假装在工作”。这些岗位对社会实际的帮助不算太大,不过至少让大家“有事做、有人领工资”罢了。

是不是觉得挺浪费的?其实这算得上是一种“以工代赈”的变体。原因就在于,一旦人们长时间待在家里不干活,社会问题就会真刀真枪地出来了。所以说,宁愿安排点不怎么费力的活儿,也要让大家“看起来挺忙的”。

人人都有一亩三分地,改革寸步难行

这套办法最大的毛病就是,搞出了个全民“微特权社会”。

人们都得守住自己那点小利益,每个岗位好像都藏着“继承权”,就算是打扫卫生的,也不让“外人”插手。就算只是修个马桶,也可能被环保、女权、历史保护这些组织联手否决。想要推行改革,几乎是难上加难啊!

这种“结构性顽固”,变成了德国最大的软肋。要是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看似合理的分配制度,反而成了发展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当中国新能源打破平衡,德国开始“失血”

以前,德国还靠着卖汽车、设备、品牌啥的,轻轻松松赚遍全球利润。不过,眼下中国新能源车突然崛起,不仅价格实惠、性能杠杠的,还技术领先,一下子就把德系车挤出了市场。

德系车厂商这阵子倒挺热闹的:博世裁员5000,奥迪砍掉7500人,蒂森克虏伯也减员11000,大众更是不甘落后,准备裁掉将近5万人,还打算关闭3个工厂。

这可不是单纯的“经济起伏”,而是整个德国制造业体系正经历“失血”的窘境。原先依赖发展中国家“输血”的高福利体系,现在受到反向冲击,根本坚持不住。

工业4.0梦碎,德国企业反而跑去中国

早在2015年,德国就拿出“工业4.0”这个方案,打算彻底改造他们的制造业,避免太依赖别的国家。结果怎么样?十年下来,最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梦想竟然在中国最贴近实现了。

巴斯夫来到湛江,建立了全球第三大化工基地;宝马在沈阳打造出全球首个数字化工厂;蔡司光学也跑到苏州建起了园区。这些德国巨头,把最先进的产业链全都搬到了中国。

这事儿不能光说是“德国制造”,倒像变成了“德国撤退”似的。

没有廉价能源,德国物价飞上天

2022年俄乌冲突一爆发,德国跟俄罗斯的能源关系就彻底断了线。以前那低廉的天然气,算是德国的“燃料块”嘛,现在没有了,工业的开销一蹭而上,企业纷纷搬迁,物价也跟着疯涨。

于是呢,咱们就遇见了这么个奇怪的景象:德国的生活成本,居然跟沈阳差不多了。

结语:欧洲的困局,不只是德国的问题

其实啊,德国的难题可不光是个例子,基本上就是整个老欧洲的缩影呗。那边福利搞得太高,制度又太死板,再加上权力分散得厉害,搞到他们越来越难再自己创新进步了。

曾经靠“技术领先”和“工业霸权”打造的辉煌,如今一个个被新兴国家一点点踩在脚下。在全球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欧洲却偏偏走上了保守和犹豫的路,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历史的车轮可不会为谁停步。一个不愿革新、死守旧有利益的文明,终究会被时代甩在后面。德国这个样子,欧洲也差不多如此。



上一篇:美俄不谈了?10月23日,乌欧联合声明,给予俄罗斯致命一击!
下一篇:扛不住了!加拿大宣布关税减免,在中美之间,亮出一张“自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