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是如何实现阶层跨越?
1
中国,作为家族社会的代表,其特征我们无需避讳提及。
在以家族为单位构建的社会中,个人若欲取得成就,势必要依托家族的助力。家族势力雄厚者,起点自然较高;反之,即便努力,成就亦受限于一定的天花板。
那个凭借个人之力独闯江湖的时代,早已在5至10年前便宣告落幕。
众多人依旧怀揣着“打土豪分田地”的旧梦,然而坦白而言,未来数百载恐怕难以再经历一场社会结构的彻底重塑。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选择无非是依托家族的底蕴攀登新高峰,亦或是白手起家,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家族基业。
家族如何崛起?
以曾国藩家族为例。
2
家族欲崛起。首要条件是生于风水宝地,亦或迁徙至宜居之所。
我所提及的“好地方”,并非仅限于诸如“北上广”等繁华大都市,而是那些兼具人文气息和优良环境的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
鉴于各地所拥有的独特属性,这些特质系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根本不受个人意志所左右。
诸如古时的榆林、大同、辽东等地,均洋溢着浓厚的武德气息,毕竟它们毗邻广袤的蒙古草原。人生若未曾经历数场烽火,似乎难以称得上完美,因此这些地域堪称孕育优质军人的摇篮。
若你对阅读情有独钟,抑或寄望于通过阅读改变命运,那么在这类地方,恐怕难以如愿。你甚至可能连“县级优秀教师”的称号都难以触及。
长江之南,环境富饶、宁静、祥和,自古以来便孕育了无数才子佳人,成为读书人辈出的乐土。
再往细说。
在全国的各个省、市、县,尽管某些地区与繁华的大都市相比或许略显逊色,然而相对而言,它们却拥有当地最宝贵的资源。这些地方,便是人们常说的好地方。
明清时期的山西或许在历史长河中显得默默无闻,但那里孕育了如“祁太平”等晋商的摇篮。宋霭龄随孔祥熙回到山西,她对当地晋商那种质朴而富饶的气息深感震撼。
江苏被誉为千年书乡,然而,即便如此,某地依旧涌现出诸多车匪路霸,具体的县份此处暂不透露,以免招致是非。
浏览名人传记或族谱,你往往会发现一个屡见不鲜的模式:某公在某个时期迁至此地定居。
孟母三迁的典范。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择优选取资源最为丰沛的优越之地。
曾孟学,曾国藩家族的创祖,于清朝开篇之际选择定居湘乡县,奠定家族基业。至曾国藩,已是家族传至第九代。
200年已过去。
曾孟学追求“卜居定业”,实则是在寻觅适宜居住与发展的美好之地。在农业时代,那些山清水秀、无频繁洪涝灾害的地方,无疑是安居乐业的理想所在。
第二个关键问题:家族传承。
这点真的很重要。
不知诸位是否留意,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众多富豪。然而,当他们财富积累后,试图将家中亲戚引入商海共谋发展时,却发现这些人往往成了拖后腿的“猪队友”。要么是合伙将公司资产挥霍一空,要么是依仗着老板的亲情关系胡作非为。
最终,富豪们依旧独自奋斗。
这些陈述并非我凭空捏造,它们均系源自新闻报道的真实案例。
因此,在家族未来的历史篇章中,他们并非仅仅是传承与壮大的推动者,而是当之无愧的家族创始人。
无家族传承。
若一个家族代代都有为官者、学问家、以及商贾,其后裔无疑会成长为出类拔萃之才。毕竟,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即便凭借资源之助,亦能锤炼出非凡的才能。
近年流行“寒门难出贵子”。
事实上,残酷的现实是,自古以来,出身寒微的家庭往往难以培养出显赫之子,这主要是因为寒门家庭往往缺乏资源的传承,而缺乏传承,又怎能有贵族的后代呢?
史册中记载的“寒门”,实则乃古代社会中的中产阶层。相较之下,我们这些普通的平民百姓,甚至难以自诩为寒门,毕竟我们连门阶都未曾拥有。
过去数十年,革命浪潮席卷一切,将众人拉至同一起跑线,这才催生了“寒门贵子”的景象。然而,这不过是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其参考价值实属有限。
随着中国社会逐步回归正轨,寒门子弟难以跃升为贵族的现象将愈发普遍。
因此,一个家族若经过数代人的积淀,拥有了丰富的资源和传承,培养出杰出之子便成为大概率之事。反观那些缺乏积累与资源传承的家族,培育出杰出后辈则更像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偶然邂逅。
譬如,曾国藩在湖南创立团练之时,便将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等一众兄弟悉数引荐其中,他们皆才智过人,行事干练,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历经至少三代人的耕读传家,方才孕育出如此杰出之子嗣,一旦机遇降临,便能牢牢把握,成就晚清首屈一指的世家。
洪秀全。
洪秀全攻克南京后,将众多家族成员封为王爵,本意是欲让他们各司其职,独当一面。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封王之人竟无一堪当重任,堪称典型的“猪队友”。
此时,太平天国与清朝的胜负尚未明朗,若有意培养,尚存一丝机会。然而,洪秀全一旦功成名就,其他人便难以继其步伐。
所以说......生于佳境非终点,每一代的拼搏进取乃征途,无论何地遭遇挫折,皆需从头再来。
家族崛起难不难?
3
历经数代人的辛勤耕耘与原始积累,家族终于迎来了质的飞跃,有望攀登社会阶层和个人地位的阶梯,迈向新的高度。
从事何种职业能提升家族社会阶层?
从政和学术。
我国教科书中收录了众多历史翘楚,诸如孔子、老子、秦始皇、霍去病、戚继光、张居正、曾国藩等,皆为熠熠生辉的传奇人物。
请大家留意观察,那些被载入教科书的杰出人物,大抵为官员或学者,而鲜有商人因财富积累而被正式记录其中。
为什么会这样?
鉴于政治与学术乃公共领域之职业,其性质决定非任何个体可予以私有化。
无论权力何等显赫,地位如何崇高,官员们终将面临退休的时刻。届时,权力与地位需移交于继任者,基本不会出现直接由子承父业的情形。若有谁胆敢宣称:“我的职位将传给我的儿子。”恐怕将遭受社会舆论的猛烈抨击。
纵然帝位得以世代相传,却从未有哪个朝代能够永恒长存。
王侯将相非无种。
投身政坛之人,无不时刻受到一项道德准则的约束,那就是“服务人民”。这五个字虽源自新中国的倡导,然而回顾过往,历代的每个王朝皆未曾敢公然宣称:“本朝不将民众福祉置于首位。”
何等皇帝或官员敢于如此放言,其地位之合法性即刻面临动摇。
鉴于政治乃公共领域之职业,官员一旦行善数件,便常受到长时间的赞誉,此种荣耀之感,乃商人以金钱所难以购得。加之官员手中握有生杀予夺之权,由此令人心生敬畏。
荣誉与畏惧,是政治的吸引力。
学术领域,更是拓宽人类认知疆域的职业。任何人在此领域稍有建树,必将在其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譬如司马迁遭受汉武帝的残酷割刑,拭去泪水,挥笔著就《史记》。即便历经山河之变,朝代更迭,后世的王侯将相依旧将《史记》视为至高无上的经典,提及太史公时,无不心生敬畏,虔诚膜拜。
司马迁凭借其卓越的学识,在每位读者的心灵深处耕耘,构筑了一座永恒不衰的学术王国。
蔡伦革新造纸工艺、沈括编纂《梦溪笔谈》、王阳明推动心学发展——无不以学术之笔,勾勒历史画卷。
这是学术的公共性。
若官位不可传承于子孙,那么学术亦然,理应不得世代相传。毕竟,在各类职业中,学术尤为注重个体的能力与天赋。
知识的掌握,非懂即懂,非懂即不懂,世间的一切俗世联系都无法取而代之。
学者传名于后世。
况且,一旦学者取得学术上的突破,他所面临的将是为全人类带来福祉,这方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与伟大事业。
国家和社会怎能不尊崇学者?
学者地位怎能不高?
即便在现今的商业社会中,听闻哪家子女考取了博士学位,人们往往会立刻对他们刮目相看。
若这位博士未来继续投身学术领域,那么其对孩子资源的传承方式是否会有所改变呢?
经过两代人的传承,书香门第便应运而生,家族的原始积累亦告完成。
因此,曾国藩等一众士大夫世家,秉持着“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宗旨,既在政治舞台上绽放光芒,又在学术领域独树一帜。即便家族因政治纷争而一时衰落,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底蕴,终将迎来复兴之机。
商人本质上属于私人职业范畴,其性质本就缺乏显著的公共属性。
时下,人们惯于以“财主修桥补路”一语为喻,然而我们需认识到,商人修桥补路并非强求之举。若其自愿为之,自是善举;若非其意,任何人都无权强加于他。
区分公共与私人的界限,关键在于是否是强制性的服务民众。
政治与学术的固有职责,旨在服务民众,而商业的固有宗旨则为盈利,正是这种差异,彰显了公共与私人的本质区别。
既然商业本质上是个人职业,其所有驱动力均源自个人利益,那么与官员和学者相比,社会地位较低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人民喷资本家,有何不寻常?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无论是潜心钻研学问,抑或抵制诱惑投身于服务民众的事业,都离不开坚实的经济支撑。因此,在家族兴起的征途上,让一代人投身商海,努力积累财富,实乃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以说商业繁荣为家族的兴盛奠定基础,而政治与学术的造诣则构成了其根本所在。
近年来,考入清华北大之列的学生中,来自工农家庭的比例逐年降低,而官员、学者及商人家庭的后代却日益增多。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不仅考中公务员且事业有成者,其家庭背景普遍相当优越。
这正是从商业领域发轫,继而转向学术与政治领域的演变历程。
若一切如预期发展,未来数十年间,我们将目睹众多家族持续繁荣,甚至有望涌现出几家门望显赫的名门望族。
4
当一个家族完成初步资本积累,并在商业、政治及学术领域取得成就后,接下来应如何巩固现有地位,并寻求进一步的提升?
联姻呗。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婚姻始终是维系家族关系的坚固基石。若未来诞下一位兼具双方血脉的孩子,那么这两个家族的联系便将永续不解。
不管承认与否,血脉最坚实,利益堡垒也。
穷小子难迎娶白富美,寻常女子亦难嫁入高富帅之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价值未能达到与对方相匹配的水准,从而无法实现等价交换。
世代相传的豪门世家,历经数十载的拼搏积累,难道就要轻易拱手相让给贫困小子或是平凡女子?
所以曾国藩的子孙后代,联姻的都是绍兴俞氏、义宁陈氏等名门望族,绍兴俞氏就是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家族,义宁陈氏就是陈寅恪家族。
这才是真正的门当户对。
进一步细化来看,每个省市县都汇聚着众多门当户对的家族,他们相互之间构成了联姻的主体。这种联姻层层递进,级级相承,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难以割舍的关系网。
这些关系网即背景。
随着草莽龙蛇的时代渐行渐远,唯有融入这些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方能展露头角。若无法跻身其中,纵使才智过人,武力超群,亦只能空留遗憾,独自悲叹。
有人能找到捷径。
自宋朝科举制度兴盛以来,便衍生出“榜下捉婿”的习俗。若你学业有成,金榜题名,即便容貌并非绝世,也会引得世家大族的管家将你引至府中,随即劈头盖脸地询问:
“夫君才华横溢,我家闺女尚未婚配,不知夫君可有此意?”
要是进士说:“好。”
当晚便可举行婚礼,入住洞房,真可谓喜从天降,佳人随至。短短一日之间,既拥有了美好前程,亦迎娶了心爱之人。
现代无科举,大学在。
无论家族背景多么显赫,子女终究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而且应当是进入顶尖的学府深造。
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平民精英与世家子弟的交汇成为了一段难得的交集窗口。于是,众多卓越的平民才俊与同样杰出的世家后辈在校园里相遇,彼此倾心,毕业后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共同孕育下一代。
这位平民精英一旦融入了人际网络,便从此构筑起自己毕生事业的基石。
看来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这个平民精英非常出色。
容颜出众、博学多才、能力卓绝、情商高超……这些卓越的品质,无不令人倾心,足以吸引那些对之倾注心意的异性。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曾感慨道:“真正改变我命运的,并非是知识,而是权力。”
他错了。
若非学识的积累,祁同伟根本无缘结识高育良,亦无法赢得省级领导之女梁璐的青睐,那么他后来的那场震撼人心的跪拜,又岂能发生?
初观之下,知识似乎并无显著效用,然而,它实则能为你搭建起通往命运转折的阶梯。这种转变是潜移默化的,而非一蹴而就的。
命运终由知识改变。
举一例。
教员。
在我们的固有认知中,教员的形象如同现实版的龙傲天,甫一登场便已是满级高手,于新手村便拥有了顶级装备,此后便一路建功立业,一生顺遂无阻。
其实不简单。
明朝洪武年间,教员家族自湘潭韶山迁来,历经五百载的风雨,家族虽无显著发展,但依旧以耕作与劳作为生计。
教员的祖父性情忠厚,家境拮据之下,不得不忍痛割爱,将部分祖业土地变卖。
直至教员的父亲投身湘军服役,他的阅历与见识才得以丰富,返归故里后,他得以审视那些未曾领略过世面的愚昧之辈。
湘军赚钱是公开秘密。
凭借服役所得,他购置了22亩田地,随后投身于稻谷及猪牛养殖的生意,逐步积累起了一笔价值3000元的家业。此外,他更是开创了在十里八乡广为流通的纸币。
得益于父亲早期积累的原始资本,教员得以前往长沙求学。他一旦看中某所学校,便毫不犹豫地缴纳学费报名,报名之后却不再前往,随后又接连报读了数所学校。
他用于求学的报名费用累计,能维持一个普通家庭生活多长时间?
这都是钱。
尽管教员幼时与父亲关系疏离,但若非依赖父亲的收入,他难以攀登更高的社会阶梯,更别提有机会前往湖南一师,与杨昌济先生相遇。
杨昌济改变了他的命运。
杨昌济的先祖连续两代均身为太学生,堪称传统书香门第,且与向氏家族世代通婚,构成了板仓地区的一支小型望族。特别需强调的是。
杨昌济在成年后赴英国与日本深造,追随谭嗣同投身戊戌变法运动。他结识了章士钊,结为好友。归国后,他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不久后又被北京大学聘请为教授。
彼时,杨昌济已成为中国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更是湖南文化圈中的佼佼者,占据着核心地位。
正是在湖南一师期间,教员以其卓越才华赢得了杨昌济的青睐,进而收获了杨开慧的倾慕。由此,他从一位普通土财主的儿子,一跃成为湖南名人圈中的佼佼者。
他的后续发起的诸多学会、罢工以及探访等活动,难道与杨昌济所积累的人脉和声誉无关吗?
这些活动构成了后续诸多事件的基石,因此,教员的崛起之路,需追溯至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时期,继而是平民精英通过知识的力量改变命运的篇章,最终才是在更高层次上展现其才华的历程。
教员所踏足的道路,岂非正是贯穿地域、传承、商业、知识与联姻的完整链条?
哪有什么龙傲天。
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5
家族崛起的普遍途径。
通常而言,沿此路径而行,达到中产阶级水平尚可,若欲攀登高峰,再进一步,则须特殊机缘相助。
特殊机缘即时代变迁。
若非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曾国藩的最高成就或许仅限于二品京官。在满族势力盛行的清朝,他能否晋升至总督之位尚存疑问,更遑论被封侯爵位。
左宗棠乃一乡绅。
太平天国起义,暴露了八旗和绿营的无能,由此促使清朝采纳了重用汉人地主的策略,也使得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得以崭露头角。
左宗棠、彭玉麟、李鸿章等杰出人物,无不乘太平天国风云变幻之际,跃然成为引领时代的弄潮儿。
再往后说。
若非波澜壮阔的革命风潮,导师的深厚文武才略将无处得以展现。
香港富豪的成功完全源于个人奋斗吗?非也。若非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位,香港的电影产业和房地产热潮根本无法兴盛,那些如李嘉诚般的富豪又能在何处实现财富积累?
这是特殊机缘。
每当时代更迭,必然会有旧有的势力被淘汰,然而总有一群不甘平庸的杰出人物,他们紧紧抓住机遇,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伟业。
能否把握住机遇,实则取决于历代先辈的积淀深度。
儿孙自有福。
此言非虚,毕竟家事家事,无人能予置喙。子孙的兴衰荣辱,悉数归咎于己。然而,每一代人都有其肩负的责任。
若未能尽到应尽之责,实则将重担转移至子孙后代。那些你未竟的夙愿,将迫使孩子们重蹈你的覆辙。
世界如接力,非百米赛。
若每一代人皆抱持“儿孙自有儿孙福”的观念,当新时代的风潮袭来,即便您的子孙们仍无法把握机遇,又怎能谈及改变命运之道呢?
机遇的降临与否,成功与否,乃两回事;而能否把握住机遇,更是另一层考验。
有人恰逢时代变迁,竟意外地取得了成功,回顾过往,仍旧满头雾水,不禁感叹:这都是运气使然。
对,都是运气。
好运气不降临每人。
6
尽管言辞冗长,大家或许感到心灰意冷,家族的振兴如此不易,难道普通人真的没有出头之日了吗?
那倒也不是。
在任何时代,阶层都不是铁板一块,个人与家族亦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鲜有家族能永驻舞台之巅。
富不过三代,确有道理。
官员卸任后,往日荣光渐行渐远,学者离世后传承中断,商人在风雨中屡遭挑战,这些无不可能是家族衰败的初兆。
终究......那些能够使家族声名远播的非凡人物,其子孙后代往往难以具备同等的能力与机遇,维系家族的显赫地位实属不易,因此,那些非凡人物的子孙后代,每一代都需在能力上逊色于前一代。
新家族逐渐崛起,接替了他们。
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代人的奋斗,岂能轻易输给你的十年苦读。”面对这句话,相信读到此处,你心中已有自己的见解。
在道德的审视下,此言显然违背人性,它触及了国人最深的期盼——知识能改写命运的轨迹。
此话成立。
很多人觉得不公平,其实无需如此。
我们此前目睹火箭般的高速攀升,由此提升了对社会进步的期望阈值,误以为这种飞跃将成为常态。然而,如今我们站在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许多人尚未完全适应这一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终将明白,上一辈人历经三代人的岁月才完成其使命,实属非常之事;而遵循规律,以三代人之力延续前一代人的轨迹,方为世间常情。
游戏规则变了。
个体终究无法彻底重塑社会,而只能学会顺应社会潮流,因地制宜,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时代所需而行动。
在这个世界上,绝对的公平从未真实存在,我们所能触及的只是相对的公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无需对此有所忌讳。
只能在相对公平中寻求公平。
若你执意认定此刻已无希望之所在,那便当作我未曾言及。
家族,双刃剑也。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无不致力于消除盘根错节的家族势力。然而,广大平民精英心中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却往往是凭借个人的奋斗,打造一个辉煌显赫的家族。
黄四郎,这位人人憎恶的家族势力代表,在个人事业腾飞之后,亦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家族势力的扩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