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宏伟工程里的“河海人”|百年学府谱写的奋斗报国壮歌

发布日期:2025-10-24 09:19    点击次数:165

有一种坐标,叫以身许国;有一种地图,叫华夏江河;有一群人,他们用一生,把个人的坐标钉在了这张地图上。

这群人里,很多都带着一个共同的印记——“河海人”。这个称呼背后,是一所大学,更是一股精神。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校训,而是刻在共和国水利史上的一道道丰碑。

故事得从新中国刚喘口气那会儿说起。淮河,这条出了名反复无常的“坏河”,正肆无忌惮地发着脾气。家园被毁,百姓流离,一片狼藉。这时候,一个叫汪胡桢的河海人站了出来,接下了修建佛子岭水库这个烫手山芋。什么叫烫手?就是放眼望去,啥也没有。没像样的设备,没成熟的技术,甚至连可参考的经验都少得可怜。国外专家都觉得,在那种地方搞水坝,简直是天方夜谭。

汪胡桢偏不信邪。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捏把汗的决定:用“连拱坝”。这玩意儿在当时的国际上都是个新鲜事物,技术要求极高。很多人反对,觉得太冒险。但汪胡桢顶住了压力,他心里有笔账:这个方案最省材料,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省下来的每一吨水泥,都是命。工地上,条件简陋到像个大作坊,他就带着一群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愣是自己动手造出了卷扬机、混凝土搅拌机这些“土装备”。后来的建设者们开玩笑说,这哪是工地,这简直是“佛子岭大学”,汪胡桢就是校长。他们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了最尖端的问题,为共和国的水利事业,砸下了第一根结结实实的桩。

如果说汪胡桢是在为共和国的江河治理“开荒”,那郑守仁就是那个在长江上“精耕细作”的人。他的人生,几乎就浓缩成了三个字——“长江”。从葛洲坝到三峡,这两个名字几乎定义了中国现代水利工程的高度。郑守仁也得了个外号,叫“工地院士”。这个称呼一点没叫错,因为他真的几十年如一日地泡在工地上。办公室可以没有,但工地上不能没他。三峡大江截流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江水汹涌,龙口深切,要在这样的地方把奔腾的长江拦腰斩断,难度可想而知。郑守仁和他的团队,就是靠着无数次的计算、模拟和现场试验,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当“高峡出平湖”从一句诗词变成眼前的现实,他已经把自己的人生,像一颗道钉,牢牢地钉在了长江这条巨龙的脊梁上。

治水人的目光,不会只停留在淡水。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的经济引擎转向沿海,一个问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我们对自己的海岸线,到底了解多少?家底不清,怎么发展?这时候,严恺院士站了出来。他牵头组织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这可不是几个人画画图纸那么简单,这是一项动员了近两万人的浩大工程。他们就像古代的禹贡,用最原始也最可靠的方式——双脚,去丈量每一寸海岸。他们记录下的每一个数据,绘制的每一张图表,最终汇成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国家“蓝色户籍图”。这幅图,让国家第一次对自己长达数万公里的海岸线有了精确的认识,也为后来沿海经济带的腾飞,提供了最根本的科学坐标。

时间推移,国家发展的棋盘越来越大,能源安全、水资源调配成了新的命题。大亚湾核电站,中国核电事业的里程碑,在选址和设计阶段,一个关键环节——冷却水取排水口的设计,难住了所有人。搞不好,不仅影响核电站安全,还可能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河海大学的左东启校长,带着一支跨学科的队伍杀了进去。他们用扎实的理论和无数次的模型推演,拿出了一个优化的方案,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单这一项,就为国家省下了上亿的投资。

另一边,一场更大规模的“乾坤大挪移”正在酝酿——南水北调。让长江水倒流千里,去解渴干旱的北方,这气魄,堪称世界之最。中线工程的总设计师,钮新强,又是一位河海人。他要面对的,是一连串“史诗级”的难题:怎样让丹江口大坝在原有基础上“长高”几十米而不出问题?怎样对付沿线几十公里的膨胀土,这种土遇水就变“和稀泥”?最绝的是,怎么让巨大的输水隧道,从黄河底下穿过去?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世界级的科研项目。钮新强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一关一关地闯,最终让一泓清泉跨越山河,流向京津。这已经不只是工程,这是在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布下的一颗关键棋子。

再把视线拉到南海之滨,伶仃洋上。那条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在这项挑战人类工程极限的项目中,最难的部分之一,就是在茫茫大海上凭空造出两座人工岛,并连接起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承担这项重任的,是卢永昌的团队。工期紧、地质软、环保要求高,传统方法根本行不通。他们大胆创新,用120个巨大的钢圆筒,像搭积木一样,在海上迅速“拼”出了两座岛,创造了世界纪录。紧接着,他们又攻克了长达6.7公里的深埋沉管隧道的精准对接。这意味着,在海洋工程这个领域,中国人已经从一个学习者、追赶者,变成了规则的制定者和引领者。

从佛子岭的筚路蓝缕,到港珠澳的惊艳世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座座大坝、一条条水道、一座座大桥。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代水利人,把自己的青春、智慧甚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融入了祖国的山川河流。他们的人生,就是一部写在华夏大地上的水利史诗。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最硬核的浪漫,就是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一起。

这,或许就是一代代中国人,在自己的江河上,写给时间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荔枝新闻. 青春华章|百年河海青春报国之大国工程中的“河海人”[EB/OL]. (2022-05-04). https://news.jstv.com/a/20220504/4d642f654df84c478440590a597a8927.shtml.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上一篇:卷发护理新革命!这瓶弹力素让烫染发质重获新生
下一篇:一个家族是如何实现阶层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