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不住了,哈马斯向以色列妥协了?以色列国土报引用消息人士的话说,哈马斯已经同意了美国提出的停火方案
哈马斯妥协背后:停火罗生门与加沙的生死博弈
9月27日,以色列《国土报》抛出一则爆炸性消息:哈马斯已同意美国提出的停火方案,愿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换取以色列撤军和巴勒斯坦囚犯获释。 然而,短短几小时后,路透社却援引哈马斯消息人士称“未收到任何方案”。 这场停火谈判的“罗生门”,让加沙的命运再次悬于一线。
一、方案疑云:谁在说谎?
美国所谓的“二十一点和平计划”至今未公开全文,但零碎信息显示,其核心矛盾仍卡在哈马斯的“解除武装”问题上。 尽管美方态度看似软化——不再要求“接管加沙”,甚至提及“巴勒斯坦建国道路”,但坚持加沙非军事化的立场未变。 而哈马斯一名官员私下透露,所谓“同意方案”实为误读,哈马斯仅同意以释放10名被扣押人员换取60天临时停火,远非全面妥协。
更蹊跷的是,美国中东特使威特科夫公开否认哈马斯已接受方案,并表达“失望”。 同一时间,以色列官员却称哈马斯同意的是“另一份方案”。 各方表态矛盾重重,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舆论战。
二、以色列的枪炮与谈判桌
就在停火消息流传的同一天,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宣称军事行动进入“决定性阶段”,以军持续空袭加沙南部拉法,造成至少15人死亡。 这种“边打边谈”的策略,是以色列的一贯作风。 此前,以军从汗尤尼斯撤军时,明言是为“攻打拉法做准备”。
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两难:极右翼盟友要求彻底消灭哈马斯,而美国则施压避免人道灾难升级。 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丹尼·达农直言,以方目标是“控制加沙安全”,绝不容忍极端组织卷土重来。 这种强硬立场与美国方案中“巴勒斯坦建国”的设想直接冲突,使得29日的特朗普-内塔尼亚胡会晤充满变数。
三、加沙:濒临崩溃的生存线
停火博弈的背后,是加沙210万民众的生存危机。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北部50万人面临“类似饥荒的状况”,粮食价格较停火期暴涨1400%。 医院仅剩14家部分运转,伤病者挤在帐篷中,胰岛素和退烧药早已断供。
以军对援助通道的封锁加剧了灾难。 自3月起,以色列以“哈马斯劫持物资”为由,切断大部分人道主义通道。 世界中央厨房的移动面包店每日仅能生产5.9万个面包,不足需求的三分之一。 一名救援人员坦言:“加沙的人道主义系统已处于全面崩溃边缘。 ”
四、哈马斯的困局与算计
哈马斯看似“妥协”的姿态,实为绝境中的策略。 其高级官员透露,同意释放最后一名美籍被扣押人员艾丹·亚历山大,条件是以色列必须启动第二阶段停火谈判并解除封锁。 这与“全面接受美国方案”相去甚远。
事实上,哈马斯的核心诉求从未改变:永久停火、以色列全面撤军、保障援助物资进入。 而以色列则坚持“先释放人质再谈停火”,且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 双方底线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
五、国际压力与盟友裂痕
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多国代表离场抗议,折射出以色列日益孤立的处境。 英国、加拿大等国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美国民主党内部也出现推动承认巴勒国的声音。 就连特朗普政府也开始调整策略,不再公开支持以色列“接管加沙”。
然而,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持并未动摇。 9月18日,美国否决了安理会停火决议草案,同时催促内塔尼亚胡“避免拉法攻势”。 这种“边撑腰边约束”的矛盾态度,让谈判前景更加混沌。
六、人命与筹码
停火协议的另一关键是被扣押人员的命运。 以方称哈马斯手中仍有59名以色列公民,其中24人存活,35人遗体待归还。 而哈马斯则要求以色列释放数百名巴勒斯坦囚犯。 人质交换本是历次停火的核心,但此次谈判中,双方均将人道问题与政治目标捆绑——哈马斯以人质换永久停火,以色列则以撤离换哈马斯缴械。
在加沙城西的临时诊所里,医生苏卡尔面对挤满帐篷的患儿束手无策:“病毒在拥挤的避难所飞速传播,但我们连退烧药都没有。 ”这场博弈中,平民的生命似乎只是筹码。
(注:文中信息均综合自2025年9月多方媒体报道,冲突细节及谈判进展请以实时消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