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日纲有多惨?功劳无数,却逃不开掌控,成为天国灭亡的罪魁祸首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以基督教义建立的拜上帝教已经发展多年,时机已然成熟,他召集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自称天父之子下凡,拯救世人,建号太平天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秦日纲很早就拜入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平时在官矿挖矿谋生,偏偏贪官污吏剥削严重,没有银两不说,粗糠的饭都吃不饱,劳动量沉重,生怕哪一天闭上眼,就再也睁不开了。秦日纲早就对这种不见天日的生活难以忍受,他渴望得到解脱。
起义爆发后,他就知道, 机会来了。
他凭借在矿场多年积攒的影响力,号召两千多矿工加入太平军,达到起义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这对于刚刚诞生的太平天国来说,无疑是续命之源。
时间就是生命,趁着清军没反应过来,洪秀全等人带着两万大军迅速攻占重镇永安,得到喘息时机。
1851年9月,为了长治久安,洪秀全正式任命秦日纲带领自己的嫡系人马镇守永安水门,恰逢清军杀来,秦日纲硬扛清军万余兵马,打退三次反攻,确保城池无恙,居功至伟。
同年3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之后在永安发布封王令,基本上确立了太平天国的初期官制。
凭借此功,再加上秦日纲早期的投资奉献,秦日纲受封燕王。1851年10月27日,秦日纲被封为天官正丞相。
要论在太平天国的权势地位,他也仅在天王洪秀全以及东南西北四王、还有翼王石达开之下,稳坐第六把交椅。
由此,太平天国形成了初步规模。趁着清王朝来不及调兵围剿,太平军抢先发动攻势,占领周边县城,扩充兵员。
短短一年时间,他们在南方沿海已成燎原之势,成了清王朝无法忽视的肘腋之患。很快就引来周边清军的疯狂围剿。
太平军没有稳固的大本营,很难和清军展开长期周旋,永安虽然城池稳固,却是一座孤城,很快就被清军包围,他们不得不做新的打算。
1852年4月,太平军突围北上,打了沿途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清军军备废弛,疏于训练,根本无法和士气高昂、求生意志强烈的太平军抗衡。
1852年10月27日,秦日纲再立新功,率部担任全军后卫,成功掩护太平军主力部队从永安州撤离。此战歼敌五千余众,长瑞、长寿、董光甲、邵鹤龄四位总兵被击毙。
随后秦日纲随太平军出广西,进入湖南、湖北作战,指挥作战临危不乱,身先士卒,无不突出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天才军事素养。
到了第二年3月,秦日纲随太平军东下,一路势如破竹打进南京城,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
秦日纲功勋累累,洪秀全加封他为真忠报国顶天侯。
太平军在南京得到休养生息,很快就缓过劲儿来,实力再次迅速膨胀,空前壮大。
天王洪秀全派遣将领, 四处征战,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南方各地,完全占领了长江以南,正式建立起与清朝政府对峙的政权。
为了稳固统治,收揽民心,洪秀全为全天下人画了一个无法抗拒的大饼,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号称有衣同穿,有饭同食,同是天父的孩子,倡导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这对于古老的旧中国来说,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无疑是离经叛道的。
但正是这种划时代的理想口号,却给了底层挣扎求生、苟延残喘的老百姓一个希望,为了这份希望,他们纷纷加入太平军,哪怕是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
太平天国的实力再次迎来质的飞跃,百姓拥护,军容强大。
他们虽然是农民起义,但不得不承认,能想出这种超越时代的思想口号,他们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如果能一直这么坚持下去,赶走“清妖”,恢复汉人江山很有可能真的成为现实。
在这大好形势下,太平天国只要稳扎稳打,一路平推北进,不出意外的话,真的能成就大业。
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在这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农民起义的劣根性爆发了,太平天国竟然开始了内斗,奢靡享受,为了争权夺利闹得不可开交。
说好的分田地没有实现,反而一个个天国官员良田万顷;
说好的一夫一妻,结果却是天王洪秀全带头娶妻纳妾,甚至连皇后都同时有好几个,东王杨秀清等人也不甘落后,有样学样,就连太平天国的新科女状元都不放过,成了东王府的小妾;
说好的是奉“天父、天兄”之命下凡来解救世人、创建一个没有压迫的太平天国,可事实却是,众多王爷打着天父附身的幌子和洪秀全抢夺实权。
到了这一刻,或许洪秀全才明白,什么叫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但他不明白,更严重的还在后头,因为这种内斗的存在,洪秀全以迷信思想作为建立天国的根基是站不住脚的,终将大白天下,天国民众的信仰正在逐渐崩塌。
在外敌环伺的局势下,这种内斗行为是致命的。可惜他们看不清这一点,走向灭亡就是必然的结果。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曾经生活在最底层,受尽压迫,突然翻身当了主人,长久的压抑情绪都得到了释放,就像决堤的洪水,根本难以控制,他们只想好好享受一番,大业未成,就被花花世界的权势迷了眼;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打退了清军的围剿,内心膨胀了,认为清军就是不堪一击的,压力顿消,这种大起大落让他们承受不住,早早的废了。
所以,太平天国的高层们一边争权夺利,一边还能随意安排战士出征,继续开疆拓土。这种不慎重的态度只会害了他们自己,秦日纲就是首当其冲的受害人。
1854 年初,太平天国兵马大元帅东王杨秀清命令大军西征,没有战略部署,没有具体安排,就这样开始出征了。真不知道该说杨秀清幼稚还是傲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王朝再弱,那也是几百年底蕴的大一统王朝,岂是那么容易拿捏的?或许只有血的教训才能让杨秀清醒悟。
事实也正是如此,1854 年10月,太平军遭遇宿命劲敌——湘军。双方在湘潭展开血战。
太平军仓促出征,根本没有提前考虑过遭遇战的情况,只得匆忙应战,结果惨败,全军覆没,只剩主帅林绍璋一人狼狈北逃。
湘军乘胜追击,连克靖港、岳州,同年11月攻陷武昌。
武昌守将石凤魁、黄再兴带领人马退守鄂东重镇田家镇。
数月光景,西征军由一路高歌猛进、攻城掠地,变为损兵折将、节节败退,武昌失守,意味着长江防线岌岌可危。
坐镇天京的东王杨秀清大为震怒,处置了林绍璋,武昌守将石凤魁、黄再兴召回天京问罪。
杨秀清此刻还不知道,正是他的安排不当,导致西征失败,开启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开端。
为了挽回败局,他决定派遣有份量的大人物找回场子。
而这个人物,就是能征善战的燕王秦日纲。他遵照杨秀清的命令,前往田家镇督师,节制前线军务。
如果让秦日纲自由发挥,一展所长,以他的能力 ,很可能收复失地挽回败局。
可是杨秀清有了之前的教训,又被权势迷了眼,舍不得放权,又不放心其他人的能力,更不放心让位高权重的秦日纲独掌军权,独立行事。
所以他选择了自以为聪明的办法,坐镇天京,遥控战事,凭借脱离战场的猜测情况制定战略部署,让秦日纲坚定执行。
战略部署的每一步,他都给秦日纲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秦日纲根本没有发挥空间,官大一级压死人,他不能抗命,只能接下杨秀清点燃的大雷,把自己人炸的粉身碎骨。
来到前线后,秦日纲只能按照杨秀清指示部署防御,立刻在田家镇至蕲州一段40里江岸修筑一些土城、木城,安置炮位;
又在南岸半壁山扎下营垒,山下挖掘三四丈宽深沟,内侧建立木栅、炮台。
看似天衣无缝的防守部署,却给太平军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这与杨秀清思想腐化,消极应战的心态有关,他只想保住现有地盘享受花花世界,却从没想过,造反这种事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要么一路刚猛直进,改天换日!
要么就安安分分,当一个臣服在清王朝统治下的顺民苟延残喘!
最怕的,就是这种嘴上励志奋进,心里却打着自己的小九九的人,他的这种心态直接害了秦日纲,害了太平天国的未来。
湘军攻陷武汉后,主帅曾国藩制定了水陆三路下犯计划:
北路由杨霈督派湖北清军,出黄州攻蕲州、广济等处;
南路由塔齐布领湘军陆师,自武昌府出攻大冶、兴国州等处;
中路为水师,配合两岸陆师东犯,打通江路,控制水面。
三路大军势如猛虎,排山倒海而来,意图将太平军淹没在这种狂风暴雨一般的袭击当中。
11月3日,塔齐布由武昌府拔营,经武昌进犯大冶,罗泽南率湘军主力向南,绕道梁子湖,经过金牛堡,直犯兴国州。
北路清军于11月7日在汉阳启程,进赴黄州。
水师更是早在10月28日即起碇东下。
塔齐布、罗泽南沿长江南岸一路高歌猛进,太平军被动防御的部署,注定失了先手,眼看着让清军一步步逼近,占据多处有利地形,化被动为主动。
等到秦日纲发现南岸湘军是进犯主力,顾不上埋怨杨秀清贻误战机,只得调派6000名将士兵分两路,南渡驰援兴国、大冶,堵截湘军兵锋。
但时机已晚,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一切都错过了。11月11日,罗泽南攻占兴国州,塔齐布占领大冶。南岸湘军实现会战第一步目标,扫除兴国、大冶据点,廓清半壁山外围。
太平军形势急转直下,秦日纲不得不违抗杨秀清的命令,改变部署。
11月23日,秦日纲调水师数千人登南岸,列阵于半壁山左翼,田家镇守军南援,列阵于半壁山右翼,半壁山守军也摇旗出战。
可是此时,太平军已经失去了战略防守要地,等于清军拿捏了他们的七寸,他们粮道被南岸湘军斩断,装备更不如曾国藩用无数银子砸出来的湘军团练精锐。
太平军处处不占优势,双方狭路相逢,展开血战,结果湘军大败太平军,秦日纲付出数千人的伤亡,半壁山也没能守住,江面铁链也被拔除。
等到太平军援军于24日赶到,配合秦日纲进攻半壁山,却毫无作用,湘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秦日纲纵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有作为,只能望洋兴叹,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此役,太平军水师大败,四千五百艘战船遭到焚毁,这是太平军和清军作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失败。杨秀清的瞎指挥部署要负主要责任,秦日纲完全受了他的拖累。
按道理来说,就算论罪,杨秀清才是罪魁祸首,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杨秀清是什么人?那是太平天国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的勋贵,是敢光明正大和洪秀全争权夺利的人。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靠的是迷信思想,自称是上天的次子,靠举行祭祀“天父、天兄”的手段来一个民间附身的操作,肩膀一抖、两眼发直,就像鬼附身一样,说是天父临凡了。
然后借助“天父”的嘴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小伎俩蒙骗了所有人,却骗不了杨秀清,都是一条裤子抢着穿的关系,谁还不了解谁?
杨秀清看到洪秀全靠这一套混的风生水起,他也有样学样,也来天父附身这一套,逼迫洪秀全给他更大的权力。
洪秀全明知是假的,却也只能听从,不然一旦闹起来,会是什么结果?那行啊,你不认可我杨秀清的骚操作,那你洪秀全凭什么证明是真的?洪秀全怎么回答?他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杨秀清玩这一套贼精,一度逼迫的洪秀全给自己下跪,这样的杨秀清把面子、威望看的比什么都重,又怎么可能把战争失败的责任背到自己的身上?人家是“天父”的子嗣,是神的儿子,肯定不会有错,那么错的,只能是权势不如自己的秦日纲。
秦日纲一到南京,就被卸掉了燕王爵位,受到了惩罚。
武昌守将石凤魁、黄再兴也被问罪。但他们不像秦日纲那样逆来顺受承受一切,也曾据理力争,这么一来,杨秀清的权威受到挑衅,他们的下场自然不会好。
相比之下,秦日纲的顺从更显得难能可贵,好面子的杨秀清反而不好意思,自然就承他一份情,再加上秦日纲是太平天国的元老,功勋卓著,也不能寒了人心,过了一段时间,杨秀清就找了个由头,恢复了秦日纲的燕王爵位。
经此一战,清军大获全胜,士气高昂,清王朝趁胜追击,组建江南、江北大营,围攻南京,企图一举覆灭太平天国。
太平军压力倍增,雨打芭蕉一层层的凌厉气势扑面而来,天国高层负担沉重,暂时放下了争权夺利的心,一致对外,积极组织大军破围。
1856年1月29日,秦日纲为帅,率陈玉成、李秀成等大将突袭,首先解除了兵力薄弱的镇江之围,为太平军赢得喘息时机。
此后,秦日纲率太平军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利用地形优势等便利条件与清军展开周旋,经过周密部署,一举瓦解了清军江北大营。
随后,他马不停蹄支援南线作战,在1856年6月率部协同作战,攻破清军江南大营。解除了南京外围的威胁。
太平天国再次转危为安,曾经西征失败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消失于无形,反而因为摧毁清军南北大营,而产生了骄兵情绪,不再把清军当成威胁,甚至一度以为太平天国很快就能轻易拿下清王朝,成为那改朝换代一统天下之人。
这其中最猖狂的当属杨秀清,作为太平天国的兵马大元帅,东王八千岁,位高权重,眼看美好江山再向自己招手,他的志得意满情绪几乎破体而出。
打败清军虽然不是他的部署,却是他手底下的兵干出来的光辉战绩,他毫不犹豫的把这份功劳揽在自己身上,更加骄傲跋扈,目中无人。
风停了,雨停了,美好的享受又开始了,接着奏乐接着舞。同时还不忘抢几个天王洪秀全看上的女人来猖狂一下。
要使一个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杨秀清注定就是个悲剧!
好不容易转危为安的太平天国,也因为他,再次陷入了更疯狂的内斗,也正是这一次内斗,把太平天国打下了深渊。
如果说他只是抢几个女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或许还没有人在意 ,哪个位高权重的人还没几个小妾?哪怕这些女人是洪秀全看上的,也没什么,为了大局,洪秀全也不会计较。
可是杨秀清不知收敛,一步一步试探洪秀全的底线,得寸进尺,眼看着又把老一套拿出来了,做法让“天父”临凡,斥责洪秀全苛待自己的“天弟秀清”,并要求洪秀全让杨秀清与他平起平坐。
洪秀全虽然只是个秀才出身,没多大的治国之能,但他也知道,二王并立是祸乱之源,他又如何肯答应?
可是杨秀清借助“天父”说事,他又不能反驳,否则不是告诉所有人,自己“天兄下凡,拯救世人”的身份是忽悠人的嘛!
眼看事情就这样僵持下去了,众人闹得不欢而散,所有人都认为洪秀全会妥协,这就是一个无解之局。
只是,所有人似乎低估了洪秀全的魄力,赶狗入绝巷,也会疯狂反扑,更何况堂堂一代天王?
面对杨秀清的步步紧逼,洪秀全再也容不下他了。彗星撞地球的势头已经无法阻挡了。
这就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以迷信起家,没有长远的格局,不知道转化思想给军队树立一个长久可行的信仰,敢于反抗的精神固然让人敬佩,值得肯定,但是迷信这种东西注定走不长远,短期能有效,可是时间长了谁都不傻,历朝历代的迷信起家没有及时转型,最终都会走向失败,这是无解的,太平天国的命运也不会有意外。
洪秀全明白,如果这样持续下去,他们作为首领,长期互相拆台,太平天国崛起的信仰,拜上帝教,很快就会成为一个笑话,大家一起玩完。
要改变这种局势,就要清除祸乱的根源,拨乱反正。
杨秀清必须死!
洪秀全颁发密召领兵在外的秦日纲与韦昌辉回到天京,诛杀杨秀清全家。
秦日纲虽然是杨秀清麾下统帅,并且多次受到杨秀清的栽培,但他自己心里有一杆秤,私情恩义不足以让他假公济私。
韦昌辉的部队没有带回来,秦日纲担当灭杨秀清的主力,和韦昌辉坚决执行了洪秀全的命令。
可是他不会想到,权力迷了眼的又何止杨秀清一人?
杨秀清死后,洪秀全转头就把杀害杨秀清归结为私人恩怨,嫁祸到北王韦昌辉的头上,又命令秦日纲出其不意诛杀韦昌辉。
此时的秦日纲才知道,洪秀全有多阴暗,他被利用了,成为了洪秀全手中的一把刀。
可是此时他早已骑虎难下,于公,他是洪秀全的臣,必须服从,于私,他的家眷都在洪秀全的手里,如果不从,洪秀全完全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诛杀他全家。
能活着,谁会找死呢?当初起义,不就是为了好好活着吗?他果断选择执行洪秀全的命令,诛杀韦昌辉全家。为的只是保住自身不被清算。
可惜,已经来不及了,他早已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东王和北王是洪秀全的猎物,他又何尝不是呢?
两王接连被杀,太平天国元气大伤,高层人人自危。
翼王石达开作为天国的常胜将军,手下兵强马壮,也是最有北伐志向的一王,眼看他寄予厚望的太平天国糜烂至此,自相残杀,就像一个老父看着自己一手培养长大的孩子相互厮杀,他既悲痛又愤怒。自然要找一个人发泄怒火!
天王洪秀全的帝王权术玩的相当高明,一手发起血腥屠杀,却是片叶不沾身,秦日纲自然就成了石达开的靶子。
斗吧!这是洪秀全最期望的事情。
秦日纲在内斗当中,嫡系部队早已损失殆尽,根本无法和石达开抗衡。洪秀全又将所有的罪名加在他的身上,秦日纲有口难辩,和石达开的矛盾爆发,最终不敌 ,于1856年11月28日,秦日纲被处杀,其燕王爵也被洪秀全永久革除。
可是这就完了吗?没有,杀了秦日纲,洪秀全自然咬上了石达开,至此,石达开也失望了,他抛弃太平天国,带领军队出走,自谋生路。
却不想,这一走竟然是他的末路,大军行至大渡河的时候,被清军埋伏全歼 ,石达开陨落。
洪秀全以秦日纲为刀,清除了所有威胁自己地位的人,他似乎如愿了,可是换来的却是太平天国风雨飘摇,不可遏制的走向衰落。
清军抓住机会,再次组建南北大营,合围南京。
这次,洪秀全手底下再也没有那种跨马扬刀、大杀四方的猛将来力挽狂澜了。
在此之后,起起伏伏数年,在和清军多次的纠缠当中,太平天国就像一艘不断漏水的巨轮,走向灭亡是他唯一的归宿。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864年,这一年,是太平天国的末日,此时的洪秀全早已病逝,南京城被攻破,洪天王的儿子小天王在陈玉成等人的保护下,带着和湘军同归于尽的决绝,成为了清王朝的俘虏,施以绞刑处决,太平天国正式灭亡,小天王小小年纪承受了他爹应该承受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