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出口限制加强,稀土管控升级:美欧博弈下的供应链脆弱点浮现
芯片禁令牵动稀土阀门:美参院加码后,算力供应链的下一个裂缝在哪
纽约与海牙的文件在同一天落地:媒体称美国参议院通过新的芯片支持与限制条款,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继续以出口管理条例(EAR)为抓手收紧对华先进算力芯片与高端制造设备的许可;荷兰政府延续对EUV的零许可立场。对产业链而言,法律文书比口号更有穿透力。
BIS的技术门槛并非笼统描述。自2022年10月起,EAR引入3A090与4A090等分类,对满足一定互连带宽与算力阈值的GPU/加速卡实施许可要求,并通过“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734.9)延伸管辖到海外使用美国技术的产线;同时将大量中国企业纳入实体清单(Supplement No.4 to Part 744)。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23年4月将23类半导体制造装备纳入出口许可,荷兰在2023年6月以致议会函件明确对深紫外(DUV)高端机型采用许可制度,EUV设备不对华发放许可。
中国的反制不止是情绪化表态,而是法理化、清单化。2023年7月,商务部与海关总署发布2023年第23号公告,将镓、锗相关物项纳入出口管制,公告写明:“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同年10月发布第39号公告,调整高纯度石墨出口许可。稀土领域以配额、经营资质、环评审查与技术环节的合规审查收紧,并辅以《出口管制法》(2020年)与新近的稀土产业规范性文件形成闭环。
这些材料不是抽象符号。镓是砷化镓(GaAs)与氮化镓(GaN)化合物半导体的关键,涉及5G射频、数据中心电源与光电子;中国在原生镓供应占比超过九成。锗广泛用于红外光学与太阳能,全球供应高度集中。石墨用于锂电负极与部分高温材料。稀土的冶炼分离与磁材环节更是中国的强势环节,全球重稀土分离能力集中于赣南与北方几大基地。
把材料杠杆与算力芯片直线对应并不严谨。EUV系统的光源核心是锡滴激光等离子体,关键光学来自蔡司,确有涉及稀土抛光与特种材料,但并非一“断供稀土”就让设备停摆;更具穿透力的是在若干中高端DUV机型、光刻胶前体、EDA软件与核心部件上的许可锁门。对AI加速卡而言,BIS的性能红线逼迫厂商改版降配,2023年后几款针对中国市场的定制型号频繁调整,新的规则继续将“绕线”空间收窄。
产业对话的语气也在变。ASML在2024年1月的声明中说:“我们将遵守出口管制规定,包括对向中国出货某些光刻机的限制。”这句合规口径,等于把商业谈判的变数交还给各国许可机关。中国方面在材料端的许可审查,则用总量与合规检查调节节奏,减少“一刀切”的外溢损伤。
农业作为过去贸易磋商中的筹码,弹性已经被全球替代性消化。2018—2020年间中美互征关税导致美国对华大豆份额被巴西快速填补,随后在阶段性协议与价格机制作用下部分恢复。对2025年的算力与工艺设备争端而言,食品贸易的杠杆作用有限,能够直击靶心的是高纯材料、特种化学品、关键部件与认证合规。
韩国的位势微妙。存储巨头在美国客户与中国市场之间保持“技术合规+市场延展”的窄轨,国内对先进DRAM与HBM的扩产计划高度依赖日本、荷兰、美国的工艺链段。若材料许可进一步收紧,韩企在中国的封装与后段测试将承压;若美方在HBM相关规格继续加码,供应节拍必然外溢到欧亚的云服务与AI集群。
在政策文本的逻辑里,一端是“技术门槛+终端限制”的工具锁,一端是“材料许可+产能治理”的资源阀。两者互相试探彼此的承受边界。把算力握在法条里,需要盟友协同与产业替代的时间;把材料握在许可里,需要平衡出口收益、下游产业与国际合规的尺度。
我倾向于把悬念留在供应链的“次关键件”上:光刻胶前体、抛光浆料、高纯气体与射频功率器件,这些往往未被公众注意的货架,一旦被政策波及,实际算力扩张的速度会比公开声明慢得多。欢迎读者从所在国家的产业链环节,补充你们观察到的微小但真实的变化——也许下一个拐点,就藏在一条不起眼的许可编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