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共享单车被曝骑行中自动锁车,上班族通勤安全谁来保障
这并非危言耸听:当你在城市街头,等红绿灯时共享单车骤然抱死,或在上坡途中车辆毫无预警地锁闭,你是否会感到一种无形的权力正在操控你的命运?近期,北京、广东、上海、天津、武汉等多地接连发生共享单车骑行中自动锁车事件,导致多名用户摔倒受伤,甚至骨折。这些“幽灵锁车”现象,绝非偶发的技术故障,它们在社交媒体上迅速登上热搜,成为数字时代算法权力与个体权利冲突的残酷缩影,赤裸裸地揭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普遍困境。
这些事故的来龙去脉,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它揭示了平台在算法设计与运营管理上的深层顽疾。最初,平台方惯用“甩锅”大法,将事故归咎于用户误触“还车”按钮或未扫码骑行他人车辆。然而,央视新闻的实测结果,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开了这些谎言:主流平台在车辆移动状态下,根本无法完成锁车操作,系统会毫不留情地提示“车辆未停稳,关锁失败”。这直接宣判了“误触导致落锁”说法的死刑。
随后,平台推测的“远程静止锁车”机制浮出水面,这听起来像是一种“贴心服务”,实则暗藏杀机。该机制声称,系统会因车辆长时间静止(通常是15至30分钟)而自动关锁。但荒谬的是,即便用户仍坐在车上,未主动结束行程,此机制依然会冷酷执行,直接将骑行者置于危险之中。更令人发指的是,武汉城管部门的调查揭露了深层原因:部分平台为抢占市场,竟违规投放“一码多车”——一个二维码对应多辆单车。这种混乱导致系统订单识别错乱,误判骑行状态并触发远程锁车指令,直接将用户的生命安全踩在脚下。哈啰单车对用户刘先生的解释更是前后矛盾,先是冠冕堂皇地称之为系统“贴心服务”,后又改口“车闸故障”。这种反复无常、自相矛盾的说法,无疑加剧了用户对平台数据透明度和责任认定的质疑,让人不禁想问:这些平台到底还有多少秘密瞒着我们?
面对“算法锁车”的突发意外,用户如同被困在蛛网中的飞蛾,陷入了绝望的维权困境。平台利用其在《租赁服务协议》中的强势地位,单方面免除自身安全责任,这简直是现代版的“霸王条款”。例如,某平台协议中赫然写道:“若用户提车,即表明已认同所订车辆本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并强行规定“使用相关服务中发生意外或伤害事故,用户应自行承担相应责任”。这不仅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经营者应保障商品服务安全的基本义务严重抵触,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公然践踏。用户作为算法的被动接受者,对算法运行机制一无所知,更难以获取关键数据进行举证,例如骑行数据、锁车指令记录等。这些核心信息完全由平台掌控,使得用户在事故鉴定和赔偿谈判中处于绝对劣势,难以有效反驳平台的解释,即便身受伤害也常常求助无门,这简直是现代版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平台推诿卸责的背后,是数字经济时代算法权力对个体权利的赤裸裸漠视。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秘书长翟磊一针见血地指出,算法设计必须坚持“安全优先”原则,在无法准确判断用户意图时,系统应保守处理,将控制权交还用户。然而,现实中平台为了所谓的运营效率或规避车辆被长时间占用,宁愿牺牲骑行安全,让算法强行介入,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搞出“一码多车”这种为抢占市场而牺牲用户安全的违规行为。这种以平台利益为核心的算法逻辑,不仅未能充分保障用户的生命健康权,更反映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对消费者权益保障的缺失与算法伦理的彻底失守。这不禁让人想起《黑镜》中的场景,科技本应服务于人,如今却反噬其主,成为束缚和伤害我们的工具。
要打破这种算法权力与个体权利之间令人发指的不对等关系,需要监管、平台与用户多方合力,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监管部门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制平台优化算法逻辑,例如明确告知“静止锁车”机制,延长预警时间,并设置醒目提醒,给予用户充分的反应时间。同时,应严厉打击“一码多车”等违规投放行为,并建立更具约束力的行业规范,让那些“钻空子”的平台无处遁形。
更关键的是,必须建立独立的数据记录机制和强制性行业标准,打破平台对骑行数据的垄断,确保数据可追溯、可核验,为用户维权提供无可辩驳的客观依据。此外,应构建第三方介入的事故鉴定与赔偿机制,确保用户权益在事故后能得到公正维护,而不是任由平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只有当算法真正回归服务于人的本质,将安全与用户权益置于首位,6亿共享单车用户的出行才能真正安心,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行稳致远。否则,我们所骑的每一辆共享单车,都可能成为算法的囚笼,锁住的不仅是车轮,更是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和说理的尊严。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人性的拷问:我们是否愿意为了所谓的“效率”和“便利”,而放弃我们作为人的基本安全和尊严?答案,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