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为何打破轮动魔咒?景气度投资正重塑A股游戏规则
当寒武纪半年报亮出4347%的营收增速时,市场沸腾了。与此同时,白酒龙头们正为个位数的增长焦头烂额。这并非简单的板块轮动——科技股正打破A股三十年来的高低切换惯性,背后是一场深刻的定价革命。
现象观察:科技与消费的业绩"断层式分化"
中芯国际季度营收增速42%、寒武纪4347%的增长数据,与白酒行业个位数增速形成刺眼对比。Wind数据显示,公募基金Q2持仓中科技板块配置比例升至27%(较上季度+9%),消费板块则遭减持5%。传统消费股的PE/PEG估值锚正在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科技股的"订单可见性""产能爬坡"等产业指标。
这种分化已持续三年。以半导体设备与白酒指数对比,前者年化复合增长率达38%,后者已降至7.2%。机构研报中,"库存周期""渠道压货"等消费行业术语,正被"技术迭代""客户验证"等科技指标取代。
底层逻辑:从估值驱动到景气度驱动的范式迁移
2020年机构最关注的是"PE分位数""DCF估值",如今高频词变为"技术迭代速度""客户验证进度"。寒武纪50倍市销率的本质,是市场对AI芯片国产替代窗口期的集体押注。
与2015年"互联网+"概念炒作不同,本轮科技行情有实打实的合同支撑。中际旭创80亿元光模块订单、中芯国际12英寸碳化硅衬底技术突破,都指向一个事实:这既非传统成长股也非周期股,而是产业升级催生的"非标成长股"。
资金动向:机构用脚投票背后的战略选择
北向资金Q2增持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72%)、AI算力(中科曙光+65%),同时减持白酒(-28%)。险资将科技赛道分为"卡脖子突破型"(如中微公司)与"全球领先型"(如宁德时代)两类资产配置。
散户行为同步进化。融资余额向科技龙头集中度提升至61%,彻底改变以往"炒小炒差"模式。这种变化在寒武纪与茅台的市值博弈中尤为明显——当科技新贵单日成交突破百亿时,传统消费龙头正用60亿回购计划捍卫尊严。
未来推演:A股"纳斯达克化"的三大征兆
一是龙头效应强化,市值前50公司贡献指数75%涨幅,模仿美股"七巨头"模式;二是指数重构预期,"中国科技50"指数成分股筛选标准已引发市场讨论;三是投资简化趋势,ETF规模突破2万亿印证"抓主线比择时更重要"的共识。
这种演变意味着A股可能走出历史循环:当科技龙头们像美股FAANG那样持续创造财富效应时,投资者终于不用在3000只股票中疲于奔命,只需聚焦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资产。
投资者应对手册
选择研发费用率>15%、大客户合同占比>30%的硬科技企业;利用季度财报后的"景气度验证窗口"调仓(历史数据显示财报后20日超额收益达8%);警惕客户集中度<10%的"伪景气度"陷阱。
当产业升级的车轮碾过估值体系的旧轨道,与其纠结"高不高",不如思考"对不对"。毕竟,在寒武纪们用订单改写规则的年代,错过产业浪潮的风险远大于短期回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