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韩方撤离,中方已“实控”苏岩礁!
7月29日,黄海风浪翻涌。韩国“汉江1号”海警船全速驶向中国苏岩礁一带,企图强登中方渔业平台。就在逼近之际,中国海警6305舰迅疾抵达,实施拦阻机动。双方周旋五小时后,韩方被迫掉头离开——这已是2025年以来韩国海警第三次在苏岩礁附近无功而返。
次日,多家韩媒惊呼:“中方已对苏岩礁形成实际控制!”而这一态势的底座,正是扎根于深海的三处“钢铁堡垒”。
01 由“暗礁争端”到“实控据点”:水下高地的战略突围
距上海约150海里的东海大陆架上,苏岩礁——这块名为“江苏外海之礁石”的海底高地——静卧于蔚蓝之下。它在低潮时仍没于水面以下4.6米,却是中国渔民世代作业的传统渔场。无论是隋唐使节的海道记述,还是明清的海防图志,都将其与中国海疆紧密相连。
然而1952年,韩国借中国内外牵制之际,单方面划出“李承晚线”,将苏岩礁纳入其主张海域。2001年,又斥资212亿韩元在礁区建起76米高的“离於岛海洋综合观测站”,长期驻人,营造“实控”姿态。
对此,中国以法理与策略双线推进。自2024年春至2025年初,多艘中方工程船突破韩方干扰进入相关海域,悄然展开一场以行动标注主权的“静默工程”。
02 深海钢构改天换地:三大平台固化掌控
2025年3月,卫星影像首次捕捉到苏岩礁西北、东南与西南三向出现巨型钢构设施,引发韩国海警作战室一片哗然。官方称其为“深远海大型智能网箱系统”,高度约71米、直径约70米,配置居住舱、光伏阵列与多类监测设备。
与韩方锈迹斑斑的“科考站”相比,这三座71米级钢构平台仿佛“定海神针”,牢牢矗立在争议水域。它们名义上服务渔业养殖,实则以三角布势形成监测网络,自动潮位站与海洋传感器持续采集海情数据。
韩媒忧心指出:“中方施工船宛如移动的国土。”更令韩方无奈的是,中方将其归类为民用渔业开发,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面对韩方抗议,中方只淡然回应:“我们在养鱼。”
03 七小时博弈:立体预警让韩舰无处可越
7月29日的海上对峙看似偶发,实则纳入中国海警的预案中。韩国“汉江1号”刚离开群山港,中方多层监控已完成锁定——卫星凝视、无人机巡察与岸基雷达联动,织就一张看不见的天罗地网。
当韩舰逼近中方渔业平台,海警6305舰横切上前如钢墙拦阻。76毫米舰炮在甲板上寒光毕露,高频广播反复告警。韩方尝试以高速擦靠、强光干扰乃至抛缆挑衅突破,中方则采取“合围式航行”——双舰左右掎角,封死航线而不产生碰撞,战术素养尽显。
五小时拉锯后,韩舰在士气受挫中下达撤离令。韩媒以“羞辱性事件”定性,将之与美海军因任务失败撤换舰长的案例相提并论。
04 资源焦渴与内政压力:韩国为何屡屡冒进?
频频闯入黄海争议区的背后,是韩国国内愈发尖锐的困境:五年间渔业资源锐减约七成,大量渔船滞港;福岛核污水外排冲击传统渔场;经济低迷催化社会情绪,亟需“外部议题”转移矛盾。
更微妙的是,挑衅恰逢中韩开展联合增殖放流当日。部分政客试图将渔业困境归咎中国,而对自身过捕与治理缺失避而不谈。
但“制造外部敌人”是一柄双刃剑——当万吨级中国海警3901舰现身,韩方千吨级主力的吨位劣势暴露无遗。中韩海警主力吨位长期对比(约3000–12000吨对1000–4000吨)早已预示了冲突走向。
05 蓝色国土寸海必争:硬实力塑造新海权格局
随着三座钢构平台在苏岩礁坐稳,中韩在该海域的力量天平发生关键转折。这片被指蕴含“千亿桶级原油、数十亿吨天然气”的海域资源,正回归应有位置。
苏岩礁的意义远不止资源:
它是中国突破第一岛链的外海支点;
它掌控中日韩海底光缆的关键通道;
它为东海防空识别区提供前沿观测哨位。
当韩媒从高声抗议转向默认既成事实,当中国渔民在网箱平台打下首网鱼获,这片曾长期存争的蓝色海域已悄然落定。沉于浪下的三座钢构,如同三枚深扎海疆的印鉴,刻写着中国经略深海的意志——没有钢铁筑就的海上长城,谈何万里海疆的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