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霸王茶姬免单券乌龙反转,网友爆笑薅到奶茶
八点半,手机一震,微信群里一溜儿截图,奶茶券、霸王茶姬、美团、免单,什么鬼?那一刻我还以为是哪个朋友手快把假消息当早饭转发。结果刷开热搜,咔咔的弹幕全在说“这波操作太抓马”。有人刚刚点开券,页面一转,券没了。气氛像是夏天突然断电,大家坐在黑屋子里骂娘:“合着我以为捡到宝,结果又被收回,闹啥呢?”
美团的公关反应倒是比我想象的快,也比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有趣得多。哪种官方声明?不存在。他们直接撂下一句“本来想给骑手秋天的第一杯,手一抖发全网了”,然后又甩出个大红包,“既然发了,那就喝”。从收回到放开,像极了球场边教练的一通战术暂停,本来想阵地拉扯,结果直接全员快攻。网友一边在评论区吐槽“玩不起别玩”,一边又乐呵呵地秀出优惠券,满屏都是“我抢到了”“我家楼下今晚喝霸王”。这热闹劲头,比世界杯进球还带感。
说到奶茶券的江湖,其实这不是头一回出这种“乌龙”。要说互联网平台的“手滑”,2023年天猫双十一那次价格乌龙,网友差点把后端代码扒拉出来研究。美团这次的“手滑”,有点像是篮球场上队友突然空切,防守人愣了神。券发了,收回了,舆论冲上热搜,官方又反手一个“都能兑”。你以为是失误,其实套路一环接一环。现在品牌传播的路子都野,“翻车”反倒成了流量密码。霸王茶姬最近在奶茶圈子里风头正盛,跟美团打配合,哪怕真翻车,也能薅出来好大一把流量。
你仔细翻翻社交平台,#霸王茶姬奶茶杯#话题直接干到10亿热度,美团相关关键词一夜之间爬进搜索榜。SEO关键词就像地雷埋在地底下,流量一爆炸,相关品牌关注度能涨两三百个点。说到底,平台和品牌的关系,就像篮球赛场的队友,配合得好能一穿三,失误了也能用幽默化解。骑手举着奶茶拍照的画面,热闹得跟过节似的。
有意思的是,网友反应两极分化。有人玩梗:“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有的只是手滑的运营。”有人真心不爽:“合着薅个羊毛,最后还让我跟技术事故谈感情?”但你要说大家真生气倒也未必,吐槽归吐槽,真抢到券的,第二天就跟家门口的骑手一起乐呵呵排队兑奶茶。互联网的情绪就像球场上的风向标,今天还在嘲笑,明天就变成段子手庆祝。这年头,品牌要的是这种“全民参与感”,哪怕翻车也要翻得热热闹闹。
再看美团和霸王茶姬的打法,真不是一般品牌能玩得转。危机公关的套路早就玩腻了,谁还想看你一本正经地说“我们高度重视”?现在的品牌更爱自嘲,活成了网友嘴里的“互联网嘴替”。就像篮球场上的老将,偶尔一次失误,队友拍拍肩膀,观众倒觉得更亲切。美团这次直接自黑,倒像是给自己加了个buff,用户反倒觉得“有点意思”。别忘了,去年京东618也有过“价格乌龙”,但那波公关冷冰冰,没多少人乐意买账。
这事儿让我想起体育圈那点破事。C罗世界杯赛后怒踢球迷手机,隔天道歉加送球衣,球迷倒觉得更爱他了。NBA赛场上,球星一场失误,镜头给到教练的表情,评论区立马开玩笑:“这波教练要气到下课。”体育、奶茶、互联网,这些看似不搭界的场景,背后的情绪流转其实一模一样。只要你敢自嘲,敢认错,敢玩梗,观众和用户就愿意给你下一个机会。
倒叙回去看,奶茶券事件表面上看是乌龙,骨子里其实是一次社交实验。平台和用户之间的信任,本来就像打篮球时候的默契,有时候一失误,局面就变了。你要让用户觉得“你是自己人”,哪怕翻车,他们也能笑你两句就过去了。可要是装模作样、推锅甩锅,网友的嘴能让你从热搜掉到冷宫。
要说数据,平台的品牌关注度两天内拉到200%,流量呼啦啦地灌进来。这种SEO流量,哪怕花再多广告费都买不来。用户呢,今天还能薅到羊毛,明天就变成你品牌的自来水。骑手、网友、奶茶三方同框,谁说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奇观?
说白了,这年头谁还没遇过个乌龙?生活本来就充满意外,有时候多点幽默,大家的心情也能亮堂起来。你以为故事结尾是喝到奶茶?不,大家真正记住的,是那一夜全网的热闹、评论区的段子、还有手慢没抢到券的懊悔。生活其实不需要太多大道理,偶尔来点意外的福利,谁不乐意?
说到这儿,突然想问一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喝到了吗?如果没喝到,下次记得手速快点,毕竟谁也猜不到,下一个“手滑”会不会砸在你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