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U19为何全败,未来路在何方?
四连败,净负62分,这样的战绩像一记沉重闷棍,打在中国男篮U19每一个关注者心头。每一场哨响前,球迷都憧憬着奇迹,然而最后四战全败——这是残酷的现实。场上少年们拼尽全力,却始终守不住胜利天平。到底,是什么把这支“天赋看似不俗”的队伍推向溃败的边缘?又有谁,能在溃败漩涡中找到前路?
“技战术板子上,教练的每一笔都成了硬伤。”这是某场现场解说员在比赛间隙脱口而出的话。曲绍斌带队的执念和保守,直接把这个天赋班底送上了硬碰硬的竞技悬崖。四场比赛,二三联防如同牢笼紧锁,却没想到原本的“紧箍咒”反成自缚。小组赛第二轮德国、斯洛文尼亚针对性破解这一招,将中国防线撕成碎布。奇怪的是,曲绍斌并没有针对对手变化做任何调整,坚定执行自己那一套“玄学”,这是教练“死磕哲学”的绝佳注脚。更令人无力的是他对平均出场时间的顽固。想“雨露均沾”,本心是给孩子们锻炼机会,但比赛不是练兵场。火热球员被刚刚换下,哑火的却要咬牙坚持,这样“人人有饭吃”的管理方式,直接把球队的默契和士气切成碎片。某位替补球员在场边低声抱怨:“每次刚热身起来又被拉下,打得像‘赶集’。”这种混乱,最后只能让对手一遍遍撕开你的短板。
中国队不是没有亮眼的“个人时刻”,却始终没有真正的“团队”。小组赛输给加拿大时,全队22次失误,把近乎一半的进球机会“拱手相让”——更难以接受的是,这些失误多发生在刚刚起势、缩小分差的时刻。场下不少球迷无奈调侃:“关键时刻最会‘自爆’的,还是中国队自己。”防守端更是雪上加霜,篮板保护漏洞百出,场均输掉超过15个篮板,给了对手无数次“二次毁灭”机会。更何况进攻打法一眼望到底,单打独斗成为主旋律。张博源的突破、朱正的后仰、郇斯楠的硬吃,这三个人撑起全队火力,却也注定被对手围堵至死。
但在废墟之上,总还是有人给人希望。三人——张博源、朱正、郇斯楠,是这支U19唯一被打出立体感的名字。张博源每场敢打敢拼,场均15.3分4.3篮板,跑跳震撼全场,只是外线软肋亟待补足。他在第二场对阵德国时一度单节连得8分,令场边的中国球迷高声呐喊:“他还在坚持!”朱正作为全队最具美式风格的后卫,首场对阵加拿大便扛着全队不断追分,单场砍下16分。虽然第二场手臂浮现伤情,依旧坚持出战,让对面外援教练都竖起大拇指说:“小伙子不服输。”郇斯楠的强硬防守最具标志性,8次盖帽每一次都像在篮下铸一道铁门。哪怕篮板保护还不够成熟,进攻端缺点明显,但他的血性,没人置疑。
场上其余人几乎成了背景板。有媒体评论:“中国男篮最怕的,就是一群人‘不犯错,但也做不对’。”杨溢本被寄予组织希望,结果几场一再操作失误,小组赛正负值全队垫底。刘李获得教练组最大信任,却成了对手突破防守的最好突破口。场边一名跟队记者摇头,“年轻的迷失,不在激情,而在无所适从。”
中国男篮U19的这次世界杯之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四场失利,更是一场当头棒喝。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代人的问题,但透过这份溃败,映射出的,是体系的滞后、理念的落后与整个青训的尴尬。面对“死亡之组”,失败似乎不意外,但和世界青年篮球的真实差距,却被血淋淋地拉开。中国篮球的路,还需要多少次“撞墙”才会懂得痛呢?
你怎么看待本次U19的全败?这个年纪的球员,迎着质疑扛起压力,并不是一件易事。如果让你问问身边同龄的少年,你会怎么建议他们面对这样的挫折?在成长路上,是选择安于平庸,还是勇敢撞破命运的天花板?你是否也曾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经历过这样令人沮丧的“全败”?那个时刻后,你又是什么心情?欢迎你留下观点,让我们共同讨论,或许路还长,但每一次转身、突围的勇气,终究来自彼此的共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