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介绍

贫困生们,旅游是你们的基本权利还是奢侈品?

发布日期:2025-08-05 14:52    点击次数:138

朋友圈九宫格里,雪山衬着少年笑脸,定位显示在西藏;下一张,海风拂过他的头发,背景是三亚的碧海蓝天;再往后翻,韩国的街景、日本的樱花……这些照片的主人,是浙江大学一名姓方的同学,2021级的本科生。这本是年轻人记录生活的寻常分享,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原因无他,小方同学,是学校认定的贫困生。

一时间,网络上的声音炸开了锅。有人皱着眉头质疑:“都拿助学金了,还能满世界旅游?这钱不该省着点花在吃饭买书上吗?”也有人不以为然,觉得管得太宽:“人家自己赚的钱,爱怎么花怎么花,碍着谁了?贫困生就不能有点生活乐趣了?”两种观点,针尖对麦芒,吵得不可开交。

这事儿闹得挺大,连记者都出动了。他们联系了小方家乡——江西吉安永丰县的相关部门。得到的回复很明确:这孩子家里确实困难,父亲在外打工挣得不多,符合贫困生的标准。看来,“贫困生”的身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小方本人呢,也在学校的论坛里发了个长帖,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情况。他说,旅游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助学金挪用的。来源掰扯得挺清楚:有自己勤工俭学站柜台、当家教挣的辛苦钱,有凭本事拿到的奖学金,还有学校的一些资助。每一笔花销,他都尽量解释清楚了去向,末了,还为自己可能引起的误解道了歉。

这事儿,说到底,核心问题就一个:贫困生,到底能不能出去旅游?

说实话,法律条文里可没写着“贫困生禁止旅游”这一条。每个人怎么过日子,发不发朋友圈,分享点啥,这都属于个人自由的范围。旅游嘛,现在早就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它就是现代人放松身心、长长见识的一种常见方式。贫困生也是人,他们凭什么就不能享受这份快乐和开阔眼界的机会?就算小方晒的照片看起来和他“贫困生”的标签不那么搭调,但法律上,他确实没做错啥,分享自己的生活是他的权利。

说到旅游对贫困生的意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我自己就记得,大学时班里有个家境不太好的同学,平时特别省。但有年暑假,他硬是省吃俭用加上做兼职,凑够了路费,一个人背包去了趟西安。回来之后,整个人感觉都不一样了。说话更有底气了,眼神里也多了份之前没有的光彩。他说站在兵马俑坑边上的那种震撼,在图书馆看多少书都感受不到。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亲身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这种经历,真的能帮人打破思维的框框,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有多少可能性。自己查路线、订车票、搞定一路的食宿,还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一套流程走下来,那份“我能行”的自信和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它能让你觉得,生活再难,我也能掌控一部分,我也能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然,钱的问题,谁也不能回避。家里条件摆在那儿,不可能像别人那样说走就走、随心所欲地挥霍。但这绝不等于说,贫困生就彻底和旅游绝缘了。关键在于“怎么游”。我们老家那边的人常说,“穷有穷的玩法”。非得去马尔代夫住水屋、去欧洲买买买吗?家门口的山水、附近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甚至就是去邻省转转,都是很好的选择。避开黄金周、寒暑假这些出行高峰,挑淡季出门,机票酒店的价格能便宜一大截。我有个朋友,就特别喜欢在十一假期后、春节前这段时间出去,人少景美还便宜,体验感反而更好。至于经费,路是人走出来的。像小方那样,做家教、去图书馆整理书籍、或者在校园活动里打打零工,都是常见的路子。有些公益组织或者学校项目,还会提供一些实践或交流的机会,也能顺带看看外面的世界。关键是要量力而行,心里有本明白账。

小方这件事,法律上站得住脚,但道德和社会看法这块,压力确实存在。大家心里有杆秤:国家、学校或者好心人给的资助,初衷是帮你渡过难关,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份心意,确实应该珍惜,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买必要的参考书、改善下伙食、或者添置点必需的生活用品。这道理,我想小方自己也明白,不然他也不会特意去解释和道歉。

但话说回来,珍惜资助,不代表贫困生就得把自己活成一个苦行僧,除了啃书本啥都不能想、不能做。追求更好的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和美好,这种渴望是人之常情,贫困生也不例外。他们只是需要在花钱这件事上,比其他人多一份清醒和规划。出去玩一趟可以,但得想想这钱是不是自己额外挣来的?是不是没动那些用来保障学习和基本生活的钱?是不是选择了性价比高的方式?有没有为了面子或者跟风去透支?说白了,就是理性消费,量入为出,避免那些超出自身能力、纯粹为了炫耀的奢侈浪费。

网上有些议论挺尖锐的,觉得贫困生就该“安分守己”,最好整天泡在图书馆或者勤工俭学的岗位上,脸上还得带着点愁苦才算“合格”。这种想法,是不是有点刻板印象了?贫困是一种经济状态,它不是一个人人格或者生活方式的全部标签。贫困生也有血有肉,有梦想,有权利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生活的乐趣。旅游带来的眼界开阔、心态调整,很多时候,恰恰能成为他们改变现状、努力向上的动力。就像有人说的,“见过世界的广阔,才更懂得奋斗的意义”。

这事儿闹腾一阵子,最终会平息。但小方和他朋友圈引发的这场讨论,其实挺有价值。它让我们看到,社会对“贫困生”这个群体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那份资助,是雪中送炭的温暖,但它的本意,绝不是给受助者套上一个无形的枷锁,规定他们只能过一种“正确”的、清贫到乏味的生活。真正的帮助,应该是让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有希望和追求美好的勇气,是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验生活的多样可能,最终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贫困。

说到底,贫困生出去旅个游,花自己正当挣来的钱,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事。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居高临下的道德审判,或许,我们能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群体——他们和我们一样,渴望阳光,渴望远方,只是在追逐的路上,肩上多了一份重量,脚下需要更稳当的步伐。



上一篇:1950年朝鲜战争,毛主席妙布迷局,美军高层被困终难破
下一篇:瑾汐认亲百日宴,父母下跪痛哭,谁还记得西湖边安睡的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