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游戏人生父母血汗浇灌虚拟荣耀
小刘蹲在电脑前,手指在机械键盘上敲得噼里啪啦响。客厅里传来母亲窸窸窣窣收拾碗筷的声音,父亲在阳台上咳嗽着清点今天的工钱。三十二岁的他盯着屏幕里五杀的战绩,突然觉得索然无味——这已经是他今天第七把连胜。
"儿啊,妈炖了银耳汤。"母亲端着青花瓷碗站在房门口,手腕上还贴着膏药。小刘头都没回,含混地应了声。这个场景在过去八年里重复了上千次,就像他书架上那些落了灰的公务员考试教材,崭新得能照出人影。
老刘夫妇至今想不明白,当年那个重点高中的尖子生怎么就成了街坊口中的"宅神"。他们记得儿子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整条巷子都飘着红烧肉的香味。老刘特意买了888响的鞭炮,炸得邻居家的狗三天没敢出门。如今那本烫金证书锁在樟木箱底,和装修队的账本躺在一起。
心理学上管这叫"动机系统失灵",巷口卖煎饼的大爷说得更直白:"惯子如杀子,老刘家是把娃供成祖宗了。"小刘毕业那年拒掉月薪四千的工作时,父亲正蹲在六楼外墙补防水层。母亲偷偷往儿子钱包塞钱的习惯,保持到去年查出腰椎间盘突出那天。
这种家庭模式像台生锈的跷跷板。一头是六十岁还在爬脚手架的装修工,另一头是每天研究游戏攻略的壮年男子。社区工作人员来家访时,小刘正用父亲半个月工资买的设备直播打游戏。老两口搓着手解释:"孩子是在家备考呢。"
隔壁李婶看得真切:"老刘家儿子不是啃老,是他爹妈把根都嚼碎了喂他。"这话不假。小刘初中时参加美国夏令营花掉五万八,相当于老刘给二十户人家贴瓷砖的报酬。如今父亲扛不动水泥桶了,儿子却养成了喝三十块钱一杯奶茶的习惯。
婚介所的红娘提起小刘就摇头。上回安排姑娘来相亲,人家问平时有什么爱好,他脱口而出"研究魔兽世界种族天赋"。姑娘礼貌性地喝了半杯咖啡,小刘母亲追到电梯口塞红包,说"我儿子就是太老实"。
这种畸形共生关系在老旧小区并不罕见。就像阳台那盆半死不活的绿萝,根都烂了还硬撑着发新芽。街道办王主任见过更极端的案例:有个老太太七十岁还在当保洁供孙子考研,最后累出脑溢血。那孩子现在在网吧当网管,说"要攒钱继续考"。
心理咨询师老周打了个比方:这些父母像永远不断电的充电宝,孩子自然懒得找插座。他接待过不少"全职儿女",有个共通点——都记得小时候发烧父母连夜背去医院,却想不起上次给爸妈倒水是什么时候。
家政公司的张阿姨讲了个黑色幽默。有户人家儿子三十五六了天天在家打麻将,老母亲中风住院后,他第一反应是"没人做饭了"。后来那家的钟点工发现,冰箱上贴着母亲写的便签:"儿啊,冷冻层第二格有包好的饺子。"
社会学家管这种现象叫"代际寄生",菜市场卖鱼的老王说得更糙:"这不就是老母鸡抱窝,抱出个秃鹫来?"数据显示,某沿海城市60岁以上仍在打工的人群中,32%是为了补贴成年子女。这些数据印在调查报告里轻飘飘的,落在每个家庭头上都是座山。
小刘家的阳台上,父亲那件印着"XX装饰"的工作服晾了三天没收。这次不是忘了,是老刘爬梯子时摔下来扭了腰。小刘在游戏里刚组上队,听见母亲在客厅手忙脚乱找医保卡。他烦躁地摘下耳机喊了句:"能不能小点声?"窗外夕阳把"光荣之家"的牌子照得发烫,那是老刘当年当兵得的。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