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介绍

银行股狂飙成“银伟达”?宁王看了都沉默,散户别当接盘侠

发布日期:2025-07-29 07:15    点击次数:94

【引言】

今年的A股,活脱脱像一场让人目瞪口呆的戏剧,一群严肃认真的银行股票被硬生生喊成了“银伟达”。啥意思?就是原本做金融的银行,现在被某些散户戏称成了“跟科技巨头英伟达差不多”的行当。听起来像个段子,是吧?但现实可比段子更加魔幻。银行板块今年市值暴涨2万亿,仿佛从“无人问津”变成了“真香代名词”。不过,这股热潮到底是不是一场空欢喜呢?银行股真有这么牛,还是市场被某些力量玩了一把?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理理这股“银伟达”热浪背后的风风雨雨。

【第一高潮】

一边是言必称“价值回归”的机构投资者,另一边是高喊“这泡沫不捅得炸!”的小散户,这股争议让银行股站在了舆论中心。按理说,银行股的确便宜得“离谱”,市净率只有0.7倍,也就是说,用7毛钱就能买到1块钱的资产,这绝对是“白菜价”啊!更刺激的是,银行股的股息率普遍高达4%,轻松碾压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1.6%。但问题来了,这看似稳如泰山的银行股,真的能一直稳赚不赔吗?不少人心里画了个问号,尤其是在7月中旬,杭州银行的公告像一桶冷水,狠狠泼在了热络的“银伟达”身上。

【发展过程】

事情咱得一件件摆,银行股这波行情,归根到底靠的是三驾马车拉动:估值修复、机构配置、再加险资入场。先说估值修复,这就像一个房价原本100万的房子,疫情期间被吊到了70万,现在房价回升回归90万,回到所谓“合理水平”,这支撑力自然还算靠谱。再看资金流入,大大小小的保险资金、理财产品,手握大量闲钱,又被政策规定必须投资一些低风险资产,比如银行股,这可是“刚需”,怪不得它们“争先恐后”。最后,各大机构也纷纷站队,开始安利说“这不是泡沫,是潜力”——这葫芦里卖的药还真是让人越来越摸不透。

可普通老百姓怎么看?有小散吐槽道:“我们都觉得银行股会涨,但问题是,涨完怎么办?你手里能再剩几成?”更有人调侃,这“银伟达”听起来高大上,但别忘了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借贷,就算再神奇,哪怕叫“金伟达”,它也终归缺了点科技的灵魂。

【第一低潮】

就当大家对“银伟达”的期望冲到了天花板,意外还是来了。7月15日,杭州银行突然发布公告,二股东中国人寿计划清仓减持。试想一下,这像什么?就像混社会找了个“大哥”保护伞,但突然发现,这大哥收拾包袱先跑了!更有股民直言:“自己刚满仓进车,老大哥却提前翻脸跑路,咋肥事?”其实,仔细分析,中国人寿这一波操作并不是突发行为,而是对整体市场信号的反应。其他机构会不会跟风呢?谁也说不准,因为钱最终都是最聪明的,哪儿安全、哪儿收益高,资金自然就一脚踩着油门开过去了。

可这还只是开头,银行股这锅“肘子炖萝卜汤”有了个新问题,损耗太多汤水了。息差跌到了历史低位,这的确吓人。咱换个简单点的话讲:银行本质上靠差价吃饭,现在放出去的钱挣的利息,连覆盖坏账都困难!一边是利润缩减,一边是激烈竞争,这种情况下,再高的股息率,真能让你“光吃分红不冒险”吗?

【第二高潮】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觉得,银行估值回升也就这样了。可别高兴太早,接下来的剧情才是真震撼。就在银行股普遍回调的时候,一直蛰伏的科技股活了。什么“中际旭创”,几天之内暴涨16%,您说巧不巧?对于机构来说,银行股再怎么低估值,也顶多是个保命符,而科技股随随便便冒一炮,可能就是“意想不到”的大红包。

而这“意想不到”,也真不是碰运气。看看英伟达,一年研发投入就是几百亿美元,从芯片到AI算法,能掀起行业革命。对比“银伟达”,别说研发,银行一年赚的钱大头都用来盖亏空、分红去了。坦白讲,把乌龟和兔子放一块比赛,咱承认乌龟活得久,但要比“跑得快”,你还真指望得上它?

最耐人寻味的,是科技股和银行股的投资逻辑。银行股靠的是稳扎稳打,可技术股那是讲故事、谈未来。一边是玻璃渣子里挑糖吃,一边是坐着火箭盼爆发,这两拨资金怎么选,结局其实早就写好了。

【第二低潮】

不过,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市场最怕啥?怕高潮过后的突然冷场。银行股暴涨了,科技股崛起了,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是否撑得住呢?可别忘了,当前经济大环境仍然存在压力,老百姓更愿意存钱而非消费,很多企业贷款需求也在萎缩。银行这种企业靠经济活力吃饭,现在“饭菜不够热”,利润压力迟早得显现。还记得前段时间掀起的“催房贷热潮”吗?调侃归调侃,说到底也是银行在苦苦找增收。

更麻烦的,是各方资金对立加深。表面看似宁静,但资金分散、对冲加剧形成的博弈,可能是市场维稳的最大隐患。结果呢?那些还幻想银行股能再创神话的投资者,可能真的需要再醒一醒冷静看待。

【写在最后】

话说回来,把银行股比作“银伟达”真是强行贴标签。银行也好,科技也罢,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路径。银行股涨一波,不代表它能飞;同样,科技股波动大,也未必都是风险。但有些逻辑摆明了,靠估值便宜和短期资金撑起来的行情,韧性明显不足。国家未来能靠银行股支撑多久?但科技创新确实在步步突破,资金流的流向,早就划分好谁是未来。

【小编想问】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该选银行股这种“高股息且低风险”的稳妥资产,还是赌科技股这种“震荡大却可能起飞”的高期待?你觉得是时候拥抱思维创新,还是继续保守守住现金流“护城河”?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上一篇:光莆股份实际控制人林文坤解除质押350万股
下一篇:石油工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