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昭阳街道享受军级待遇的 赵学志:铁道游击队长枪队战士

发布日期:2025-10-25 17:25    点击次数:197

真没谁能想到,昭阳街道种口三村那不起眼的一栋老房子里,住着个年近百岁的硬汉。

赵学志,98岁了,脸上的褶子密密麻麻,像铁轨上的道砟一样,岁月在他身上刻得清清楚楚。

可这位老爷子年轻时,那叫一个虎,铁道游击队的长枪队战士,枪林弹雨里摸爬滚打,杠杠的。

说起赵学志,村里人都服。

一张发黄的戎装照片挂在他炕头,老爷子时常盯着照片发呆。

有时候家里孙子闹着问:“爷爷,你年轻时真上过战场?”赵学志眯着眼,嘴角咧开一丝笑,那感觉就像炕上的地瓜,外面糙里头甜。

他说:“打仗那会儿,心都提嗓子眼了,屁股后头炸弹炸得哐哐响,怕也没用,咱是为了大家伙拼命,不敢怂。”说得轻巧,可谁能知道那种窒息和紧张?

那年头,铁道边上黑咕隆咚的,风大得能刮掉帽子,敌人就在对面,随时都得准备‘开仗’。

铁道游击队在那会儿就是一群不要命的小伙子,别瞧他们年纪不大,胆子就跟天一样大。

铁路就是命根子,你修一段,他们就炸一段。

赵学志和队友们,有时候躲在铁轨下边,身上全是泥和汗,手里攥着长枪,眼睛死死盯着远处的灯火。

有天晚上,队长低声喊:“赵学志,这回可危险了,敌人比咱人多枪多!”赵学志没吭声,心里却嘀咕:“怕个啥,咱老赵要是倒下,村里老娘们都得记着俺是‘硬茬’。”那种劲头,村里人常说是“一根筋”,可打仗就得有这根筋。

后来赵学志进了八路军,打过泗州、滕县、柏山这些仗,打得最狠的时候,身上划了两道口子,鲜血直流。

队友喊他快往后撤,他嘴里还在骂:“俺赵学志不是吓大的,等打完了再缝!”有时候夜里躺在军营里,听着外头风刮树叶,赵学志心里其实也慌,谁不怕死?

可他琢磨着,“为国为家,死了也值。”儿子问他那会儿想啥,他叹口气像拉风箱:“就跟赌命一样,天黑了谁也不知道明天太阳还不还照咱。”

解放后的1950年,赵学志又被派去抗美援朝。

他说那段日子比在家乡还苦,朝鲜的冬天能把人冻成个冰坨,吃饭都是冷的,打仗更凶。

铁道兵的活儿,别看不起眼,炮火底下修铁轨、抢修桥梁,每一锤子都得和命拼。

队里有个小伙子问:“赵哥,这活咱干不干?”赵学志拍拍胸脯:“干!为啥?咱中国人修的桥,敌人炸了,咱就再修。铁轨断了,咱照样铺!”他常说修桥就像家里补锅,补好了全家能吃饭,补不好就得挨饿。

赵学志也不是铁人,有时炮弹落在身边,土把人都埋半截,他扒拉开,拍拍脑袋,又接着干活。

铁道兵的任务,咋说呢,就像大河两岸搭桥,桥没了人过不去,仗就打不赢。

有次抢修时,敌人炮弹下得狠,队伍里死了好几个。

赵学志眼圈红了,背着铁锹说:“兄弟们,咱死了算烈士,活着算命大,咱就这么拼!”

战争结束后,赵学志回国,成了铁道工程兵。

从那个时候起,他没歇过,和战友们一道修铁路,铺桥梁,把全国各地的铁道一截一截连起来。

离休以后,赵学志享受军级待遇。

说享受吧,老爷子其实一点不在乎这些,心里惦记的还是那些铁轨上的兄弟和战场上的回忆。

他被邀请去天安门两次受阅,一次观礼。

每次走在广场上,心里想着,“俺是给活着的兄弟争光,也是给那些走了的兄弟撑场子。”

村里人总爱说,赵学志这辈子“走过的路,比铁轨还长”。

有人问他:“你打仗图啥?”赵学志乐呵呵:“图个痛快,图个心安!”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些老兵很苦很傻。

赵学志摇头:“咱不是傻,咱是有点血性。”他常拿农村俗语调侃自己:“人哪,不能稀里糊涂活一辈子,得有点响亮劲儿。”

每年烈士纪念日,家里孙子都要拉着赵学志去村头的烈士碑。

老爷子站在碑前,有时候会掉眼泪。

他唠叨:“你们要记住,咱中国打过仗,吃过苦,活下来得不容易。”旁边人问他:“你后悔不?”他翻着白眼:“后悔啥,死了也是英雄,活着也得干点正经事儿。”

历史书上说,抗战老兵是民族的脊梁。

赵学志觉得,说得对,脊梁就是让人靠得住。

他这些年,见过太多兄弟倒在铁轨旁,也见过太多家庭因战争失去亲人。

老爷子常用河南方言形容:“那打仗的日子,哪儿像电视上演的?咱都是血肉之躯,子弹飞过来,谁还不是提心吊胆?”有一回,孙子想学老爷子耍枪,赵学志拍了拍孙子的头,憋了半天才说:“娃啊,耍枪不是玩,咱是为家为国,不能胡闹!”

村里小孩喜欢围着赵学志听他讲故事。

老爷子讲得眉飞色舞,逗得孩子咯咯笑。

他会说:“有回咱冒着炮火抢修桥,裤腿都烂了,铁锹也打歪了,兄弟们笑话俺‘赵铁腿’。”有一次队里做饭,战友偷了点盐,大家伙吃了咸饭直咂嘴。

赵学志也跟着乐:“那时候啥都缺,咸饭也是美味!”

铁道游击队和铁道兵这些词,很多年轻人都不熟悉。

其实他们就是咱老百姓里头的普通人,个个心里装着国家。

赵学志喜欢说,打仗就像种地,得细心,得下力气,刀枪不认人,干就完了。

村里人调侃他:“你这人不怕死啊?”赵学志嘿嘿一笑:“怕死不当兵,怕苦不修桥。咱铁道兵,都是‘死杠子’。”

如今赵学志年纪大了,走路有点慢,眼睛也花了。

可只要有人问起过去的事,他就来劲。

家里孙子问:“爷爷,你还记得那些兄弟吗?”赵学志感慨:“俺记得,铁轨上的每一根钉子都是兄弟们的汗水和命换来的。”

村里逢年过节,大家伙总要去赵学志家串门,听他讲那些硝烟往事。

有时候,老爷子会发呆,看着窗外的铁轨,嘴里念叨:“桥修好了,路就通了,国家也就兴旺了。”这句话,在村里传成了顺口溜,谁家修好了房屋,都爱拿来调侃:“桥修好了,路就通了。”

赵学志的故事不是传奇,是活生生的历史,是咱身边的泥土味儿。

英雄不是天上的星星,是咱脚下的土地,是咱身边的人。

村里人把他当宝贝,孩子们把他当榜样。

铁道游击队的旗帜,铁道兵的气魄,都在这个老汉身上,活得明明白白,响亮干净。

谁说英雄离咱远?

就在咱村里,就在咱家门口。

本文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杜绝低俗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退役军人优待证卡套,建议由事务部统一制作发放!花钱买也行
下一篇:小国逆袭!美国队遭遇冷门,U20世界杯四强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