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钦五局险胜米洛什,赛后拒采访,一天三赛体力透支
王楚钦赛后拒绝采访,是心情还是赛程逼得他走人?
刚过去的WTT中国大满贯男单1/16决赛,说实话,看得我一身冷汗。王楚钦对阵波兰小将米洛什·雷德齐姆斯基——本来大家普遍预期是“轻取”,结果节奏彻底拉满,硬生生打成了五局大战。比分是3-2(11-7、11-4、10-12、8-11、11-8),赢是赢了,过程却跟过山车一样。有球迷形容:“这不是王楚钦在打第五局,是我在忍住心跳。”
第一局双方僵持到7-7,王楚钦突然发力,连续4分收走,虽然有点小挣扎,但总体还是稳住节奏。第二局例牌操作——王楚钦适应了对手的套路,11-4轻松拿下,一切都在剧本内。大家都在弹幕里刷着“坐等3-0”“早点收工”。没想到第三局,雷德齐姆斯基发球开始玩花样——多变式发球、突然加速,王楚钦被冲了个措手不及,底线失误一堆,关键时刻丢掉一局,比分已经拉开了。第四局更离谱,波兰小伙子就像“开挂”一样,发球、接发全是骚操作,王楚钦8-11再丢一局。此时弹幕已经炸裂,“王楚钦不会翻车吧?”
决胜局更刺激,开局0-3落后,球迷呼吸暂停,感觉下一秒就要心肌梗塞。幸好王楚钦是大场面选手,稳定住,后半段疯狂反扑,11-8收官,强行把自己送进了16强。赢了,也累傻了。
结果现场一个小插曲——裁判判罚王楚钦发球遮挡,王楚钦还挑战了,最后挑战失败。这一幕更像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有球迷都在说“王楚钦这场预计三分钟就能解决,现实却成了闹心50分钟。”球员本人估计也是“写作晋级,心情失落。”
赛后让人意外的是,王楚钦没有像以往那样站在场边接受媒体采访,直接匆匆离开,不少球迷瞬间开始“脑补”——是不是心情不好?是不是觉得发挥得太烂?还是对裁判有怨气?这些猜测刷屏。有人甚至说:“王楚钦连一句话都不想接受,肯定是对自己极度不满意。”
我看了下整个赛程表,真相其实写在了这一连串比赛名单里。王楚钦当天从下午18点起,三个小时摆了两场双打等着——18点男双和林诗栋联手,对阵世界冠军日电的卡尔森和法尔克;20点55分再上混双,与孙颖莎携手PK队友陈垣宇/蒯曼。一天三场高强度的比赛,什么心情不心情,关键是体能已经到警戒线了。
说白了,王楚钦现在就是拿命赛球啊。他刚经历了长达50分钟的心智拉扯,再有两个顶级对抗在后面等着,采访什么的,根本不是他优先考虑的事。运动员的赛后恢复,比面对摄像头更重要。像王楚钦这种顶尖球员,每一场都是“拼命”,哪有时间跟记者唠嗑?说真的,他要是还笑着输出一段“感谢支持,今天很开心”,反而让人觉得太假了。
大家总是说球员是超人,可一天三赛,把人当“乒乓机器人”了?前阵子王楚钦在奥运会也是连打两场,后来坦言体力已经到极限,今天的赛程更密集,压力更大。更夸张的是,混双搭档孙颖莎等人,也全是“多线作战”,团队的体能储备和专注度一秒都不敢松。你仔细琢磨下,只要你掉链子,不只是自己“丢分”,可能影响整队的排名和闯关。
对比一下国外选手,有些人一个比赛打完就收拾东西,甚至不出现在媒体区,大家很正常,不会被球迷各种“上纲上线”。中国球迷对顶尖运动员期望值高,一点点“不常规”动作都会被解读得七七八八,网络上猜测满天飞,其实不必那么玻璃心。
归根结底,这场3-2不只是分数上的惊险,更体现了乒乓顶级对抗的“细节魔鬼”,也让我们反思——顶级球员也有自己的难处,体能分配、心态调整,远比看上去复杂。王楚钦没有接受采访,大概率是为了“保能量”,而不是心情失控。球迷的关心可以理解,但不要把“偶尔沉默”无限拔高为“心理阴影”。
我觉得最值得点赞的,还是王楚钦这种硬扛的精神和对比赛的敬畏,不服输、不托大。一天三赛,拼到最后一分,才是他最大的底气。背后压力到底有多大?没人能完全体会,但中国乒乓就是靠这种意志力,屹立不倒,世界难破。
我们信得过王楚钦,更信得过中国队的系统能力。不是王楚钦不接受采访不行,也不是他心情不好就不能打下去,恰恰是“闷头做事”,才有后面赢球的资格。谁敢说中国乒乓顶不上?未来还长着呢,大头加油,全网都在盯着你扛起这面旗帜。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