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发现:好多以色列年轻人,毕业了都跑这里找自己,那为啥不去尼泊尔?
去印度之前,我一直以为以色列年轻人扎堆去那儿纯属偶然。毕竟,同样是喜马拉雅山,同样是佛教文化,尼泊尔不是更近更便宜吗?
直到我在德里机场看到那一幕。
成群结队的"制服军团",和那个被忽略的尼泊尔
凌晨三点的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我拖着行李箱在找出租车。突然,一群20出头的年轻人从到达大厅涌出来,背着巨大的登山包,说着希伯来语,声音大得像在军营里喊口令。
我数了数,至少三十多个。清一色的短发,清一色的军绿色T恤,清一色兴奋到快要炸开的表情。
"又是一批刚退伍的以色列兵。"出租车司机萨蒂什跟我说,"每天都有这样的航班。你知道吗,德里到特拉维夫的航班,永远都订满。"
我好奇地问:"那飞加德满都的呢?"
萨蒂什愣了一下,然后摇摇头:"尼泊尔?那边人少多了。可能一个月才有一班专门的包机。"
一个月一班,vs 每天爆满。这数字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在马纳利,我找到了答案的第一片拼图
那天在马纳利,我住进了一家标着Hebrew字样的旅馆。老板是个当地人,但希伯来语说得比我的英语还流利。他告诉我,从1990年代开始,这里就被以色列年轻人"占领"了。整条街的餐厅都有希伯来语菜单,ATM机有希伯来语界面,甚至连当地人都会说几句"Shalom"。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胡姆斯之路'(Hummus Trail)。"旅馆老板拉杰什跟我说,"每年大概有8万以色列人来印度,其中60%都会走这条路线。"
我问他:"那为什么不去尼泊尔?那边山更高,更壮观。"
拉杰什笑了:"兄弟,你不懂。对以色列人来说,这不是观光团,这是治疗。"
那个在Kasol"崩溃"的年轻人,和印度的"拯救机制"
在喀索尔,我见到了一个叫Ran的以色列年轻人。21岁,刚从军队退役三个月。他坐在chabad house(犹太教堂)外面,眼神空洞,手里拿着一根永远抽不完的烟。
"他们叫这种状态'flipped out',"负责这里犹太事务的Danny告诉我,"每年大概有2000个以色列年轻人在印度出现精神问题。大多数是因为服役压力太大,加上这里的大麻文化。"
我很震惊。这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不换个地方?
"你知道吗,以色列政府甚至在印度设立了专门的戒毒机构,和印度政府合作。但他们还是来。因为这里有一套完整的'拯救机制'。"
Danny给我解释:在印度,有遍布各地的Chabad House,有说希伯来语的医生,有专门接待以色列人的旅馆。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些"崩溃"的年轻人。
"在尼泊尔呢?"我问。
"那边基础设施差太多。一个以色列孩子在加德满都出了问题,最近的帮助可能在几百公里外。但在印度,从喀索尔到果阿,到处都有我们的人。"
一美元换80卢比,vs 一美元换130尼泊尔卢比的经济账
数字不会撒谎。在印度,一个背包客每天花20美元就能过得很舒服。而以色列货币1谢克尔能换22印度卢比。
我在瑞诗凯诗遇到的Yair,22岁的前坦克兵,给我算了笔账:"我在军队攒了大概2万谢克尔。在印度能活8个月,在尼泊尔最多6个月。而且印度的选择更多,从喜马拉雅山到海边,什么都有。"
尼泊尔虽然也便宜,但选择有限。"那边除了爬山就是爬山。我们这些刚从战场下来的人,需要的是多样性,是彻底的放松。"
最关键的是签证。以色列人去印度只需要电子签证,6小时飞行时间,航班便宜又频繁。而去尼泊尔,选择就少得多。
在果阿海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不是尼泊尔"
果阿的阿兰博尔海滩,晚上十点。沙滩上篝火点点,到处是以色列年轻人在开派对。音响里放着希伯来语歌曲,有人在抽水烟,有人在玩沙滩排球。
我旁边坐着一个叫Noa的女孩,刚从情报部门退役。她告诉我,她原本计划去尼泊尔的。
"但我朋友都说,你疯了吗?一个人去尼泊尔?那边除了山就是山,无聊死了。而且万一出了什么事,连个说希伯来语的人都找不到。"
"在印度就不一样了。这里对以色列人没有偏见,而且到处都能遇到自己人。你知道以色列有多小吗?全国才900万人。在这里,我们可以同时享受异国文化,又不会感到孤独。"
这句话点醒了我。对于来自一个被敌对国家包围的小国的年轻人来说,印度提供的不仅仅是风景,而是一种安全感中的自由。
那个被遗忘的"精神维度",和尼泊尔输掉的关键一局
"犹太人的灵魂永远在寻找什么。如果找不到,他们就会吸毒或爬山。"这是Kasol一个Chabad House负责人十年前说的话,到现在依然准确。
在瑞诗凯诗的一个瑜伽中心,我遇到了Oren,一个29岁的软件工程师。他已经是第三次来印度了。
"我在印度发现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这在以色列永远不可能发生,因为那里的生活压力太大,没时间给自己。"
"那尼泊尔不也有这种精神氛围吗?"我问。
"有,但不够系统化。印度有几千年的瑜伽传统,有无数的ashram(道场),有从南到北不同的精神修行方式。在尼泊尔,你只能爬山和冥想。选择太单一了。"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文化包容性更强。"在这里,你可以是犹太人,也可以暂时不是犹太人。你可以探索佛教、印度教,甚至什么都不信。尼泊尔太纯粹了,反而让人有压力。"
在德拉姆萨拉,我看到了"选择印度"的终极原因
德拉姆萨拉,达赖喇嘛的居住地。按理说,这里应该和尼泊尔没什么区别,都是佛教圣地,都在喜马拉雅山脚下。
但就在这里,我见证了印度相对尼泊尔的决定性优势。
我在一家以色列人开的餐厅里吃饭,遇到了一对夫妻Avi和Sarah。他们原本住在尼泊尔,2015年大地震后搬到了果阿,然后又来到德拉姆萨拉。
"尼泊尔确实很美,但太脆弱了。"Avi说,"地震、政治动荡、基础设施差。而印度,你可以从北到南季节性迁移,避开雨季,追着好天气走。"
Sarah补充:"最重要的是规模。印度有28个邦,每个邦都像一个小国家。你可以在喜马偕尔邦体验山地文化,在拉贾斯坦感受沙漠风情,在喀拉拉邦享受热带海滩。在尼泊尔,你换个地方,还是山。"
这就是关键。对于需要6-8个月长期旅行的以色列年轻人来说,多样性比纯粹性更重要。
真实,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打败了一个景点
回国的飞机上,我翻看这次旅行的照片。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尼泊尔败给印度,不是败在风景上,不是败在文化上,甚至不是败在价格上。
尼泊尔败在了生态系统上。
印度为以色列背包客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特拉维夫直飞德里的航班,希伯来语ATM机,犹太教堂网络,专门的戒毒机构,甚至连当地警察都知道几句希伯来语。
而尼泊尔,永远只是一个目的地。美丽,纯粹,震撼,但孤独。
对于一个刚从高强度军事训练中解脱出来,需要在异国他乡重新找到自己的20岁年轻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安全地迷失,又能找到回家路的地方。
印度给了他们"Mama India"(印度妈妈)的拥抱,而尼泊尔,只给了他们一张明信片。
这就够了。
Tips for Israeli Backpackers (and Everyone Else):
• 签证: 印度电子签证简单快捷,尼泊尔落地签也方便,但航班选择较少
• 预算: 印度日消费15-25美元,尼泊尔12-20美元,但印度选择更多
• 最佳时间: 避开6-9月雨季,10月-3月是黄金时间
• 安全: 两国都相对安全,但印度的以色列社区支持网络更完善
• 必备: 学几句当地语言,尊重文化差异,别做"ugly Israeli tourist"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