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灏提示:散户尚未大规模进场,政策发力是涨势持久的重要前提
散户还在场外徘徊?A股这波上涨的命门竟在这里!
上海某基金公司的固收部门最近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氛围。几位自称“固收+”的基金经理,私下讨论着重新定位为股票基金操盘手的可能性。债市的持续低迷让这些曾经的稳健派陷入尴尬,债券收益率徘徊在历史低位,资金正悄然调转方向,这一幕恰好折射出当前资本市场的暗流涌动。
交易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新增账户超过1400万,但市场交易的主力军并非散户。专业机构投资者掌握着行情的主导权,个人投资者的参与程度仅占市场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这种资金结构在历史牛市中并不陌生:机构往往率先布局,散户大规模进场通常出现在行情后半段。而现在,我们显然还处于上半场。
银行系统的存款数据更透露出关键信号。短短几个月内,居民部门新增存款规模突破5万亿元。这笔巨量资金如同一座“蓄水池”,随时可能成为股市的增量来源。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市场不缺弹药,缺的是信心。
与此同时,债券市场经历三年牛市后显露疲态。长期国债收益率跌至数十年低点,迫使资金寻找新出口。大量“固收+”产品转向权益类资产配置,公募基金中权益类产品规模增速明显回升。这种资金迁移并非偶然,而是收益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行情的扩散特征同样值得玩味。年初市场反弹还集中于腾讯、阿里巴巴等大盘龙头,如今科创板、北证50指数的涨幅已大幅超越主板。每天涨幅榜涌现的陌生公司名称,揭示着资金正流向更广泛的领域。
小盘股成为这轮行情的意外赢家。尽管在指数中权重不高,
但医药外包、机器人、新消费等新兴领域企业交出强劲业绩。部分生物科技公司股价年内涨幅甚至接近十倍,颠覆了传统行业主导的格局。这些曾经被市场冷落的板块,正凭借研发成果转化和成本优势重获关注。
但指数逼近十年高点的同时,隐忧也在浮现。上证指数接近3800点,港股迫近26000点,技术面看似强势,基本面却未能同步改善。消费者信心指数停留在十年低谷,宏观数据未见明显起色。流动性驱动可以解释短期上涨,却难以支撑长期趋势。
融资余额的变化更引发分歧。当前两融规模突破2万亿元,接近2015年水平,但占流通市值比例仍低于历史均值。有人认为这显示风险偏好回归,也有人担忧杠杆风险积聚。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市场的核心困境:投资者既渴望参与上涨,又对基本面缺乏足够信心。
政策预期成为多头最后的底牌。市场普遍押注当局将复制去年9月的刺激路径,尤其在房地产持续疲软的背景下。通过资产价格上涨刺激消费,被视为经济托底的重要手段。决策层可能在九十月份释放更多政策细节,这段时间将成为观察窗口。
香港市场的波动同样牵动神经。近期港元拆息(Hibor)创十七年最大单周涨幅,引发部分投资者恐慌。但拆解其成因,主要源于投行利用美元与港元息差设计的结构性产品套利,并非资金外逃信号。随着套利活动平复,利率波动将回归常态。
眼下最现实的矛盾在于:银行体系堆积如山的存款与股市上涨之间,尚缺一座政策桥梁。居民储蓄向股市“搬家”虽已初现端倪,定期存款活化趋势刚刚扭转,但大规模转移尚未发生。历史经验表明,存款迁移需要明确的赚钱效应和政策背书双重驱动。
当科技创新板块领涨、杠杆资金温和扩张、增量资金蓄势待发之际,市场却在3700点关口显得步履蹒跚。这或许印证了那个判断:没有政策配合的流动性行情,终究走不完牛市全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