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岳谦震撼宣言:美军除去航母毫无优势,中国海军已是全球第一
今年以来,一个大胆的论断在全球军事分析界掀起波澜。有人直言,倘若把美国海军那11艘引以为傲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暂时搁置不论,那么在与中国海军的较量中,美国似乎已经失去了传统上的优势。
这说法从何而来?最初,它源自一份来自俄罗斯的权威报告。这份由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发布的《全球海军实力评估报告》,在2024年12月把中国海军的综合实力推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台湾军事评论员赖岳谦,就在今年1月15日TVBS电视台的《新闻大白话》节目里,援引这份报告,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中国海军世界第一”的观点。这无疑是在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海权认知——过去,航母总吨位可是衡量实力的铁律。
这究竟是言过其实的宣传,还是揭示了某种被数据表象掩盖的真相?赖岳谦的论证逻辑,值得我们细细拆解。
战舰新旧账
赖岳谦的分析,首先聚焦在水面舰队的构成上。他认为,光看舰艇数量,其实容易被误导。比如,美国海军大约有86艘驱逐舰,中国海军则有63艘。
表面上看,美国似乎占优。但赖岳谦指出,美军的许多主力驱逐舰,尤其是那些服役超过30年的“伯克”级,普遍面临着老化和升级滞后的问题。
而中国海军,虽有63艘驱逐舰,但其中包含了8艘055型万吨大驱。这些“大杀器”在技术、吨位和综合作战能力上,与美军那些“老兵”形成了明显的代差优势。
还记得2022年5月的那次对峙吗?当时,中国055型“南昌舰”单舰,在第一岛链附近与美国“林肯号”航母编队周旋。
这场对峙持续了整整18天,最终以美方编队撤离告终。赖岳谦认为,这活生生地展现了055型驱逐舰在实战化对抗中的强大实力。
放眼近两年,中国海军新舰艇入列的速度简直惊人。2023到2024年间,054B型护卫舰、075型两栖攻击舰等一大批新锐舰艇接连服役,持续不断地实现技术迭代。
造船厂的实力牌
光看舰艇本身还不够,赖岳谦把我们带到了幕后——建造这些舰艇的工业基础。他强调,这才是决定长期海权竞争胜负的真正“主宰”。
数据摆在那里: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3倍。就拿2024年来说,中国江南和大连两大船厂,年产军舰的排水量加起来,就高达约20万吨。
反观美国,全年军舰产量仅为约6万吨。这种巨大的产能差距,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海军能够像“下饺子”一样快速更新舰艇,而美军新舰建造速度却显得如此缓慢。
正是这种压倒性的工业产能,才让中国海军能实现大规模的装备更新。它也意味着,中国在战时拥有无可比拟的装备补充能力,为未来对抗提供了最坚实的底气。
改变游戏规则
赖岳谦观点中,最让人警醒的,是他对中国非对称作战体系的阐述。他认为,中国已经通过一系列非对称手段,有效地限制了美国海军的核心优势。
首先是针对美国航母的“拒止”能力。赖岳谦反复提及,中国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的射程远达4000公里。而美军航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只有区区1000公里。
这意味着什么?在西太平洋,美国航母一旦进入东风-26的打击范围,自己就将暴露在致命威胁之下,却无法有效反击。赖岳谦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美军航母在西太,几乎“毫无用处”。
不仅如此,中国还具备对美军前沿基地进行“饱和式打击”的能力。东风-15、东风-16、东风-17、东风-21以及长剑-10等各类导弹,能对关岛、嘉手纳等关键军事基地构成严重威胁。
这种“源头打击”的策略,旨在通过瘫痪美军在该区域的战略支点,进一步削弱其兵力投送和持续作战的能力。
水下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张王牌。赖岳谦提到,中国039C型常规潜艇,因为采用了AIP系统,静音性能极强。
连美国《国家利益》杂志都曾刊文承认,这种潜艇在近海区域几乎能做到“隐身”,对美军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的核潜艇部队。094型战略核潜艇已经装备了巨浪-3潜射弹道导弹,其射程高达12000公里,能够覆盖美国全境。
巨浪-3还具备分弹头和诱饵弹头突防能力,极大增强了中国海基核力量的二次核反击可靠性。赖岳谦认为,这构成了对美国的终极战略制衡。
而且,坊间传闻,中国096型战略核潜艇可能将在今年下水。如果消息属实,那将意味着中美在海基核平衡上,又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笔者以为
赖岳谦口中的“中国海军世界第一”,绝不仅仅是数字或吨位排名那么简单。它是一个融合了“平台质量、工业产能、非对称战略”的动态评估体系。
在这个新体系下,美国航母的绝对战略权重被大幅削弱,甚至在特定区域被认为难以发挥其传统优势。
这场由俄罗斯报告和台湾评论员引发的争论,其核心是两种海权评估范式的激烈碰撞:一种是传统的“总吨位/航母核心论”,另一种则是新兴的“体系对抗/区域拒止论”。
无论外界最终是否完全认同赖岳谦的结论,他的分析框架已经迫使全球各方重新审视力量平衡的计算方式。
随着今年096型核潜艇下水传闻的临近,这场关于海权未来走向的深度辩论,才刚刚掀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