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事:美军从乌克兰中惊醒,与华开战三难题恐无法解决
华盛顿那些研究军事的分析师们,如今正拿着放大镜,仔细审视着俄乌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他们想从中找出所谓的“制胜秘籍”,以为将来与东方大国可能的较量,提供行动指南。
但这种照搬经验的做法,本身就带着致命的盲区。它可能让决策者们,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因为他们似乎只看到了俄罗斯的某些不足。
却忽略了中国在这些领域,拥有完全不同的独特优势。更何况,中国手里还握着,俄罗斯根本不具备的、足以颠覆传统战争模式的“王牌”。
这份基于错误镜像的战争准备,也许正把美军,引向一条前所未有的战略死胡同。华盛顿,究竟是看错了什么?
错位的硬实力对比
在乌克兰战场上,我们看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乌克兰军方,利用改装的民用无人机。配合简单的皮卡反坦克车。
成功地让俄罗斯军队那些高精尖的武器,显得有些笨重。外界普遍认为,这似乎打破了技术代差的迷信。
但假如把这场景,移植到东方大国身上,那种“大象怕老鼠”的局面,恐怕就得完全变个样。甚至可能演变成一场,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噩梦。
这是因为,中国拥有的“硬核”实力,乌克兰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战场上,乌军可没有展示过这样的力量。
要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24年11月21日,曾明确对外证实。俄军首次在乌克兰的实战中,动用了他们的新型“榛树”中程高超音速导弹。
普京当时强调,这款武器的速度能达到10马赫。而且它是“全新设计、无法拦截”的。还说它能给敌人,造成“巨大打击”。
而对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的进展则更为突出。我们的“东风-17”导弹,据称在末段突防速度上,能达到惊人的20马赫。
这显然,在性能上又更胜一筹。美国《国家利益》网站,今年1月3日的一篇文章,观点就非常明确。
文章指出,美国在高超音速防御技术方面,已经处于明显的落后状态。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美军在第一岛链内,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坚固的前沿基地。以及太平洋上,美军引以为傲的舰队,都将暴露在敌方。
这种他们无法有效防御的打击之下。一旦真实的冲突爆发,这些被视为战略要冲的地点,和美军的核心海上资产,都将变得岌岌可危。
我们回想一下,2024年2月14日,乌克兰击沉俄罗斯“凯撒·库尼科夫号”两栖登陆舰的战例。那只是一次多部门协同,低成本打击的成功。
然而,如果假想的对手,换成了拥有“航母杀手”之称的“东风-21D”和“东风-26”导弹的中国军队,结果恐怕就会完全不同了。
美军智囊团,近年来进行了多次兵棋推演。推演结果反复显示,他们那些引以为傲的航母战斗群。
在中国的“航母杀手”导弹面前,存在着被击沉的巨大风险。这个结论,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提起了。
中国的反舰导弹,能够构建起一个,超过600海里(大约1111公里)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圈。
这使得美军的核心战略支柱——航母,在未来潜在的冲突区域内,其生存能力已然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问号。
美军长期以来依赖的传统作战体系,正面临来自这种“硬核”技术代差的,严峻挑战。这和乌克兰战场上的情况,完全不是一回事。
不牢固的联盟链条
俄乌冲突期间,西方国家虽然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也能看到,这个联盟内部,因为各自的能源和经济利益不同。
时不时就会出现裂痕。这种“貌合神离”的现象,在未来美国面对中国时,将变得更加显著。
甚至可能让美国在亚太地区构建的盟友体系,最终沦为一场“豆腐渣工程”。美国在亚太地区,一直试图拉拢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
目的是想构建一个,围堵中国的“小圈子”联盟。然而,这些所谓的盟友,它们与中国的经济捆绑深度,远超乌克兰的邻国与俄罗斯。
这差距是巨大的。2023年,中国粗钢年产量达到10.29亿吨,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54.7%。这样的工业体量,让全球经济都与中国深度绑定。
这种深度,甚至被形容为“俄罗斯的十倍都不止”。日本、韩国等国,在政治上或许会跟随美国发声。
但在经济上,比如稀土供应、半导体设备等关键领域,它们与中国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
这种“利益优先于立场”的现实,将使得美国的联盟体系,在真正的关键时刻,很可能因为自身经济利益而动摇。
它们将无法全力支持华盛顿。再来看,现代战争中,另一个决定胜负的关键:战争叙事权。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过高频次在社交媒体上出镜。成功塑造了一种“悲情叙事”。
这为乌克兰赢得了大量的国际同情和外部援助。反观俄罗斯,则在舆论场上陷入了被动。这充分说明,舆论战与军事行动,重要性几乎等同。
谁能掌握战争叙事的主导权,谁就掌握了至少一半的胜算。而中国在这方面,并非没有准备。
通过“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务实合作项目。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已经积累了与俄罗斯截然不同的国际声望和合作基础。
一旦冲突爆发,中国能够将自身的反击,叙述为一场“保卫全球产业链的正义之战”。甚至可以将其定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秩序的必要举动”。
这无疑将让美国在国际舆论场上,陷入“失道寡助”的困境。其长期以来的霸权叙事,将难以再站得住脚。
终极工业对决
俄乌冲突还暴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战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特别是工业生产能力,和人口动员潜力的比拼。
在这方面,中国所拥有的压倒性优势,是任何战术或技术上的暂时领先,都难以弥补的“终极底牌”。这才是真正的战略较量。
乌克兰军队,利用改装的民用无人机,以及简单的皮卡反坦克车,成功对抗俄罗斯军队的高精尖武器。这种“大象怕老鼠”的现象。
有观点认为,这证明了低成本、不对称的“平民化作战单元”,能够有效抵消高精尖武器的优势。
而中国,则拥有将这种“不对称”作战模式,放大到工业级别的能力。这意味着什么?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以及深度融合的“军民融合”基因。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能够制造像歼-20这样的尖端武器。
更能依靠其庞大的工业基础和遍布全国的快速生产能力。创造出一个,能够让美军精密武器体系,大规模失灵的“技术沼泽”。
在这种“高端有尖端,低端有产能”的双轨制下。美军长期以来依赖的“精密战争”概念,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安徽省国防动员办公室的一份报告,曾明确指出。战争的真正较量,在于一个国家,将自身潜力,转化为实际军事能力的速度和效率。
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综合国力优势,是绝对碾压性的。2023年,中国粗钢年产量达到10.29亿吨。
这个数字,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54.7%。仅仅这一项数据,就足以说明问题。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尤其是充足的年轻劳动力,意味着在物资生产和兵员补充方面,中国拥有近乎无限的能力。
这使得任何潜在对手,试图通过长期消耗战来拖垮中国的战略,都将是痴心妄想。
在一场真正的持久战中,中国能够持续不断地提供战争所需的资源和人力。这一点,是任何潜在对手都无法比拟的终极优势。
笔者以为
美军试图从俄乌冲突这面镜子里,看清未来可能与中国冲突的影子。然而,他们所看到的,恐怕只是一个扭曲的、被弱化了的“俄罗斯魅影”。
这种战略误判的根源在于,他们低估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并非另一个俄罗斯。美国目前所面临的,已经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挑战。
这更像是一个“双重困境”:他们既要对抗一个在关键“硬件”领域,比如高超音速武器和反航母技术上,可能已经取得领先的对手。
同时,他们还要应付一个在“软件”层面,包括全球经济影响力、联盟稳定性以及战争叙事能力上,都远比俄罗斯成熟且更具韧性的博弈者。
执着于用过时的经验,去衡量一个全新的、不断进化的对手,这无疑是战略上最大的懒惰。对于那些迷信武力。
却不懂得敬畏和平的国家而言,任何被他们点燃的战火,最终都只会烧向他们自己。这或许才是俄乌冲突,留给美国最该听懂,也最难听懂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