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队在苏超比赛中屡战屡败,为什么却未遭到嘲笑和指责?
常州队在苏超联赛中屡战屡败却未遭嘲笑和指责,主要是因为草根精神激发共情!拼尽全力即是胜利! 常州队由快递员、银行职员、体育老师等纯业余爱好者组成,平均年龄28岁,训练系统性远逊职业球队。他们白天工作、晚上训练的模式,被观众视为“普通人追梦”的缩影。网友直言:“输球只因技不如人,但拼到最后一刻就是尊严”。
在对阵南京队时,0-4落后仍全力逼抢至终场。教练樊毅雨中之跪的画面,成为“平凡人坚持”的象征。 当中国足球长期因“功利足球”“消极比赛”遭诟病时,常州队以“输得坦荡”形成反差。正如球迷所言:“他们场上没有假摔、抱怨、卧草,只有埋头奔跑”,这种纯粹性契合公众对体育本真的期待。
城市气度的胜利!自嘲与包容的文旅策略!官方“接梗”推动反向营销。 面对“常州变吊州→巾州→丨州→丨川”的笔画梗,常州文旅非但未抵制,反而推出“9.9元门票送萝卜干炒饭”活动,将赛事梗转化为城市IP推广契机。恐龙园、青果巷等景区搜索量因此激增17倍,酒店预订量环比上涨214%。 个体商家自发设计“叫南哥”文化衫(4天售出2000单),发货地显示为常州武进;路边烧烤店“东哈”以小商户身份与京东并列赞助席,彰显城市对小商业的包容。这种“自黑式自豪”消解了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
苏超本质是“全民足球”实验,规则要求以本地业余球员为班底(职业球员限3人)。常州队严格遵循规则,其“仓促成军”“体能短板”反而成为赛事倡导“群众参与”的活样本。 若常州派职业球员“降维打击”,反而违背联赛初心。
常州队的存在让其他城市球迷形成“守护倒数第一”的心理既期待其“进一球、得一分、赢一场”的突破,又担忧自己成为“首输常州”的尴尬者。这种悬念成为联赛持续吸睛的流量密码。 常州有2500年建城史,南北朝出过15位皇帝,“龙城”之名源于乾隆御题。深厚历史积淀使市民对一时胜负持豁达态度。 “输球算什么?我们常州祖上阔过!”
常州凭借新能源产业跻身“万亿俱乐部”,经济实力位居江苏前列。物质富裕降低了市民通过体育成绩获取认同的需求,转而欣赏“虽败犹荣”的故事性。一场失败的城市何以赢得人心? 那是因为常州队的“输球不输阵”,实则是城市精神与大众情绪的双向成全。
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超越功利体育的纯粹热爱,面子可以输,但里子(文旅收入、城市形象)赢得盆满钵满”。 当最后一名的常州被鼓励而非嘲讽时,苏超已赢了足球的本质。
#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