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公文下来,A股玩法彻底改变!
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2023年10月,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联手砸下500亿成立“鸿鹄基金”,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着一条:基金锁仓期十年起步。 基金经理对着媒体摊手:“这次真不是来炒短线的,我们要当‘股市钉子户’! ”
当时不少人嗤之以鼻:“A股这波动,能拿住三年算你赢。 ”结果呢? 截至2025年3月,鸿鹄基金一期500亿子弹打光,二期火速获批,三期已经排队待发。 连金融监管总局都亲自下场喊话:“第二批长期股票试点1000亿,春节前先批500亿到位! ”
但这还只是前菜。 真正的主菜在2025年7月11日上桌,财政部一纸公文《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的通知》砸向市场,核心就一句话:国有险资考核权重从“看一年”变成“30%当年+50%三年+20%五年”。 翻译成人话:70%的绩效不看你今年赚多少,而看你三五年后的成绩单。
这意味着什么? 某保险资管投资总监在内部会上拍桌子:“以前茅台跌30%我连夜割肉,现在? 跌50%都懒得看账户!”
账上躺着的钱更吓人。 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冲到34.93万亿,但A股仓位怂得可怜:人身险8.43%,财产险7.56%,连政策允许的25%上限的脚脖子都没摸到。
数字不会骗人:配置比例每提高1%,就有3500亿活水冲进股市;要是提到15%,2.45万亿真金白银能把A股洼地淹成太平洋。 交通银行股息率6.2%、长江电力股息率3.9%,这些跌成狗还能躺赚分红的“现金奶牛”,突然就成了香饽饽。
会计规则的神助攻更是绝杀。 新准则允许险资把股票丢进FVOCI科目,只要不卖出,股价波动就当不存在,利润表上只认股息收入。 某寿险公司财务总监偷偷乐:“以前涨跌都影响奖金,现在? 茅台每年5%分红揣兜里,股价爱咋跳咋跳! ”
可旧时代的故事全是血泪。 2021年险资疯抢“核心资产”,2022年含泪割肉,2023年完美踏空反弹,活脱脱一部《韭菜的自我修养》纪录片。某私募大佬嗤笑:“当年考核50%看一年,逼着大象学跳街舞,不摔死才怪! ”
如今画风突变。 社保基金的长周期业绩被扒出来:11.6%的年化收益,把追涨杀跌的量化机构秒成渣。 巴菲特的老黄历也被翻烂:1989年买富国银行被套20%,扛住十年直接翻10倍。
最狠的是波动容忍度。 寿险资金偿付周期动辄几十年,新规直接允许组合承受30%以上回撤。某国有险资股票部负责人放话:“现在看到好标的暴跌? 立马开香槟庆祝加仓! ”
钱往哪冲? 轨迹早就暴露偏好。 银行中报超预期(交行股息率6.2%)、稀土Q3提价1.5%(北方稀土跳涨临界点),这些是险资的“开胃菜”。
香港稳定币新规落地(海联金汇卡位钱包安全)、科技IPO堰塞湖里的低位筹码。成了中期埋伏的弹药库。
寒武纪、中芯国际这些AI+半导体硬货,则是“乌龟爬坡式”建仓的终极目标。 某科技基金经理感慨:“他们买得像树懒,可架不住天天买啊! ”
市场生态正在裂变。量化机构0.01秒交易几百笔? 游资拉涨停? 在万亿级险资面前都成了杂音。 某券商首席直言:“以后散户最该干的事是卸载炒股软件,半年看一次账户。 ”
但历史教训像悬顶的剑。 2007年追“煤飞色舞”的跌掉90%,2015年接盘伪科技股的等到退市,而2008年1664点抄茅台的人,现在账户能亮瞎钛合金狗眼。
新旧玩家的碰撞已经开始。 某百亿私募最近被迫修改策略:“以前专吃险资割肉盘,现在他们躺平不动,咱得重新练摊了! ”
监管层的连环拳还在继续。 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长期股权投资试点扩围到2220亿,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强制投入A股,三股活水汇聚,连保守派都改口:“这次真不是狼来了,是鲸鱼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