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沈城论坛丨“换位置”看 “想办法”干
“换位置”看 “想办法”干
□孙连宇
近日和沈阳一位政府干部聊天,他在谈到某项目落地审批的改革时,不由得感慨:现在给企业办事,依法依规的底线肯定守得住,但要说创新突破,还差点儿意思。尤其是主动替企业想办法、解难题的本事,还得再练。说到底,得把“站在企业角度、坐在企业那边”想问题,企业的诉求就是我们的事儿,得主动创造条件帮着解决。
这个思路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我们从中能看出职能部门在行政审批上动真格、想巧招的努力。从《沈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到一茬接着一茬的增量政策出台,其中既有“减材料、压时限”的实招,也有流程重塑、数据赋能的创新,这份改革的劲头和巧思,确实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
但成绩背后,问题也得正视。这位干部的话很实在,说到了点儿上!企业需要的不只是“不添乱”的政府,更是“能帮忙、会帮忙”的伙伴。现实中,不少人觉得“按规矩来不出错”就是尽职,实则“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惰性在作祟。在新时代新要求下,抱着老规矩不放、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琢磨企业发展、不考虑城市未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职”。而要打破这种困局,核心就在“敢为”,敢为的底气,终究要靠制度给出。
要让干部敢闯敢试,让企业安心发展,需要搭起“三位一体”的保障架子。首先,要把“企业视角”真正融入服务,让“替企业着想”有明确的路径可走,创新服务也能有章可循。其次,要把“容”和“不容”的边界划清楚、说仔细,比如审批创新、服务优化中出现的程序瑕疵,只要“无私”,就应纳入容错范围,让干事的人不用怕“无心之失”。最后,要形成“领导带基层”的氛围,决策者得有“为担当者担当”的胸襟,主动给干事的人撑腰,基层的执行力才能被激活。
说到底,营商环境不是守出来的,是闯出来的。创新思维、创造办法为企业办事,本身就带着不确定性。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总抱怨基层不敢干、不愿担责,却很少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担当。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决策者越敢扛事,基层干部就越有胆量往前冲。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给创新者兜底,为担当者撑腰,让“敢闯敢试”比“四平八稳”更受认可。
优化营商环境,就要让企业视角成为自觉,让容错机制成为后盾,让担当精神从上至下贯通,进一步推动从“坐等审批”转向“主动服务”,从“墨守成规”迈向“敢闯敢试”。如此,沈阳才能够打造出真正有辨识度、有吸引力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实打实的“面貌之变”。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