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凭何夺冠?打破传统影像审美的新黑马
谁说东北只会搂着铁锅炖大鹅,长春又在全国人民面前放了回大炮仗——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刚刚热热闹闹收官,金鹿一叫,整个春城风头盖过半个娱乐圈!你敢信,8月28日这一晚,长春成了全国电影圈的“亮灯人”,一众电影大咖、青年演员、幕后大佬齐聚一堂,连空气里都一股“咔嚓咔嚓快门声”。这一届金鹿奖,简直跟东北大秧歌似的,排面给足,时代感满满。咱们中国电影120岁生日、长影80载功勋,双喜临门,大场面不说,情怀够老铁。可奖杯落谁家,真会“打脸”吗?今年长春这盘电影节“盛宴”,到底是回炉老汤,还是麻辣新菜?奖项花落谁家,是众望所归还是暴击全场?让你们伙计们猜半天,我先藏一手。
咱们先唠点刺激的——《南京照相馆》直接把最大赢家的剧本写到脸上,又是最佳影片,又是最佳导演,又是最佳编剧;导演申奥和编剧许渌洋、张珂,这仨人站台都快站累了,仿佛长春电影节成了“南京专场”。观众席上可是有点躁动——一边有人说“这片子确实有货,历史担当杠杠的”;一边也有人疑惑,这么多大奖齐刷刷砸到一个剧组头上,其他影片是来打酱油的吗?你看《解密》里的刘昊然,演技拽得飞起,影帝终于没让人失望。林晓杰也不怵场,凭《小小的我》把“小人物的大情感”演到骨子里,最佳女主实至名归。不过奖项一波波下去,多少有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意思,也算给了不同类型电影一点念想。这大聚会,要的就是“争气鸡汤”和口碑齐飞——真的都服众了吗?
可别光以为这是一场“颁奖晚会+大型感动互夸秀”。今年特逢双甲子时间节点,长影80周年,中国电影120岁,家底厚、本钱足,情怀巨头都出来露脸。电影大使刘烨上一封“家书”,直接把“长春是电影的家”喊出声。你说东北人热情直接,这回是连情感输出都走官方渠道。可你要问普通观众怎么看?“我爸说他小时候电影票跟麻花似的便宜,现在得抢票!”、“啥都好,就是得给国产动画们多点掌声,别净冲大题材下手”,影迷们总有话说。各类题材电影齐登场,从激情的动作片,到荒诞喜剧,再到让人流泪的现实主义,中国电影的“画风”越来越多元。就算没得奖的,譬如国产动画《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的粉丝照样呼声高涨,现场“抓心挠肝”跺脚给自己喜欢的片撑场,气氛一点不单调。老百姓才是电影市场真正的“甲方爸爸”,今年3亿人次进影院,票房和人气全开挂,哪部电影配不配奖,还真不是说说就算了的事。
但热闹归热闹,舞台下的较量其实一点没消停。比如有人一边拍手叫好,一边悄悄嘟囔“怎么又是历史题材、主旋律拿大头,创新电影就没出头之日啦?”这几年,电影节上只要沾历史、沾家国情怀、沾大事件,总能进大奖堆,难道就不能给小众点、怪趣点的片子分杯羹?还有观众抱怨“看着每年评委会大奖都是那几条老路——大制作、强情怀、高浓度社会责任——创新喜剧、青春片,怎么就从来不敢拿大奖?”把主流与小众、票房与口碑、创新与传统的矛盾,搬到了台面上。甚至有人玩起了反向操作,“金鹿奖,是不是名副还是条子画定?”一边嫌奖项套路老,一边又盼着电影节能“守住底线”。这股子假平静下,电影人和观众都在想,未来电影节还能不能给大家一个惊喜?会不会永远“主旋律霸屏,文艺片陪跑,动画片打卡”?闹这么大阵仗,真不怕观众审美疲劳吗?
没想到戏剧性的反转一嘴一个“兄弟你别猜了”。恰在众人以为颁奖就那几位“大佬”时,大屏幕突然推出“光影绽放中国行·跟着电影游吉林”这一全新尝试。啥意思?让电影从银幕走向现实,让观众从“看片子”进阶到“游风景”,硬生生整出一出“电影+文旅”的大型联动。长白山、延吉,吉林的美景和故事,直接跟电影创作挂了钩。观众坐不住了——“这玩意绝了!拍戏还能逛大好河山,我也想上去打个酱油。”这还不算,电影频道发动18场线上线下互动,邀请真实观众现身讲述“我和这个电影夏天”的故事,台上台下全拉上了,啥“距离感”全让互动拆了个干净。就连暑期档,3亿观众下影院,票房超过去年同期,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这样的数据和新玩法,硬是把一场老牌电影节活生生“整活”成了一个全民狂欢的大型派对。你以为颁奖典礼只是电影人的聚会?现在老百姓都能摘果子掺一脚,属于“光影全员乱入”新模式,东北人这次是真的整了个大活。
不过你以为从此电影节就“症结全解、拍手皆大欢喜”了?现实压力一大摞。第一,虽然“创新”让观众吹上天,但噱头容易热闹一时,难以长红。老百姓可精明得很,“别整虚的,拍电影是要真金白银,不是拍拍景点就行。”再者,无论超一流的历史大片,还是技术流、哲学流,各种代表队在奖项分配上难免有点“萝卜快了不洗泥”。创新小片子上台了,有人觉得别出心裁;大制作霸榜了,又被骂套路,观众嘴上一个“好”,心里早掰扯半天了。还有新老矛盾越发鲜明,技能铁打的老电影人登台致敬,年轻导演、演员却更想要独立表达和先锋叙事。两代人台上台下“明争暗抢”,正统遗产VS市场创新,哪条路才是光影新世界?平台更卷了,线上直播、街头快闪、真人秀都来,“碎片化娱乐”包围大片叙事,每个人既是观众又是二创演员,评判标准更拉满对立。所有看似平静的背后,都藏着电影节能不能转型成功的巨大悬疑。
其实现在的电影节啊,就像咱老家冬天的大炕头,越热闹越能暴露问题。别看颁奖那一刻个个笑得跟花儿似的,一个转身,谁还没点小九九?主旋律、情怀片、创新片、小众片,各有各的道儿,谁都不服谁。你说“创新”重要,可市场就偏心“安全题材”;你说要给新导演机会,可圈内资源老同学们早把蛋糕吃差不离了。表面风平浪静,其实“新旧更替”“票房与理想”“观众和专家的审美割裂”全都给摁在了桌底,动不动就揭锅盖。表彰也好、致敬也罢,前浪还没散,后浪已上岸,张嘴闭嘴“新时代”,可套路还得一层层扒着看。其实吧,真想让电影节“活色生香”,还得真正放下架子,给创新者多点机会,给观众多点选择,把舞台真正交给才华和汗水,而不是总看谁后台强、谁路子野。多少“金鹿”也抵不过一份观众的真爱啊老铁!否则,风头再大,也不过是一阵东北疙瘩风,激灵一下,该冷还得冷。
热闹归热闹,焦点来了你觉得长春电影节这波“新老融合+创新文旅+大情怀”真能带旺电影产业一锅端吗?是创新驱动,还是老套路换皮?主旋律豪强“金鹿”扎堆,小众电影只能打打酱油?你究竟为谁拍手——作品、情怀,还是那一口乡愁?欢迎留言,别藏着掖着,搁这整点真心话,说说你眼里的电影节“黑马”到底该长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