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七师有多牛?可养活20个甲级师,每年上交20万两黄金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说起新四军七个师,谁最厉害?十个人里九个会说是粟裕的一师。毕竟人家有名将如云,战绩辉煌。可有这么一支队伍,人数还不到一师的零头,却扛起了几乎整个新四军的钱袋子。
这就是被称为”富七师,甲全军”的新四军第七师。从皖南事变后的残兵败将,到富可敌国的传奇之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绝境中爬起来的队伍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9000多新四军将士血战七昼夜,最后只有2000来人突围成功。那叫一个惨烈。
就在这种绝境下,有个叫曾希圣的人在皖中无为县默默干着接应工作。这人挺特别,搞情报出身,破译密码的高手。长征时期破译过国民党800多种密码,毛主席都夸他们是”打着灯笼走夜路”。
让这么个技术大拿去搞接应,说实话有点大材小用。可历史就是这么巧,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安排,为后来的传奇埋下了伏笔。
皖南事变后,700多名突围人员陆陆续续被曾希圣接应到了无为。这些人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个个都是宝贝疙瘩。
1941年5月1日,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县白茆洲正式成立。张鼎丞当师长,但人在延安学习,一直没来报到。曾希圣当政委,实际上一个人挑起了整个担子。
刚成立的七师真叫一个寒酸。全师2000来号人,装备破烂不堪,在新四军七个师里绝对垫底。更要命的是,这支队伍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互相都不熟悉。
不过七师有个别人没有的优势——地理位置好。皖江地区虽然不是什么军事要地,但商业发达,交通便利。日本人为了维持占领区经济,封锁也不算太严。
改弦更张,从打仗改搞钱
1942年春天,新四军来了个重要人物——饶漱石。这人见过大世面,在苏联、美国、法国都待过,眼光独到。
饶漱石看了七师的情况,觉得让这么点人马去跟日军硬碰硬纯属找死。他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既然打仗不行,为什么不搞经济?把皖江地区打造成一个”小上海”。
这个想法听起来挺扯的。大家都在拼命打仗,你却要搞经济建设?但延安竟然同意了,这就给了七师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既然要搞经济,人员配置就得调整。饶漱石派来了两个经济高手:叶进明和蔡辉。
叶进明是新四军后勤系统的老油条,负责过总兵站,后来当供给部副部长。让他兼任七师供给部部长,这等于给七师开了个后门。
蔡辉更厉害,反经济封锁的专家。1942年秋天,皖江贸易管理总局成立,蔡辉当局长,主要任务就是挣钱。
有了这三个人的组合,七师开始了从军事部队向经济实体的转型。说实话,让军队去做生意,在当时确实少见。但正是这种大胆尝试,为后来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自己印钞票的军队
1943年6月,大江银行在七师师部附近成立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真正的银行,还发行自己的货币——大江币。
刚开始条件简陋得很,印钞票用的是脚踏圆盘机,就能印1元、2元、5元三种面额。但就是这么简陋的设备,却创造了奇迹。
最头疼的是造纸。敌人封锁严密,印钞纸根本搞不到。怎么办?自己造!大江银行建了专门的土纸厂,用楮树、桑树皮和苎麻造纸。
这个过程有22道工序,相当复杂。想象一下,一群军人埋头研究造纸技术,这画面确实有点滑稽。但人家就是这么务实,什么都敢试。
为了保密,大江银行设了五家印刷所,运钞路线绕来绕去,每个人都不知道全貌。有个藏钞点在二楼,没有固定楼梯,要用活动梯子,用完就拆掉。邻居都不知道这家是个金库。
就是靠这种谨慎,大江币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到1943年底,大江币成了皖江根据地唯一流通的货币。这在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中,是独一份的成就。
大江银行的业务相当现代化。给农民发放无息种子贷款,给商人提供风险保险,甚至还有分期付款。商人去敌区采购路上出了事,银行承担一半损失。这种服务在当时绝对超前。
和敌人做生意的艺术
别看七师穷,但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生财之道——和敌占区做生意。
那些汉奸买办商人虽然政治上不可靠,但为了钱什么都敢干。他们偷偷摸摸把医疗用品、钢材甚至军火卖给新四军,换取大米、棉花、食盐。
七师还成立了护送商队,保护商人安全,收取合理费用。对来做生意的商人收税很低,吸引更多人来投资。
最有争议的是鸦片贸易。和含地区种鸦片成风,七师没有简单禁止,而是把它当作特殊武器使用。通过鸦片贸易,获得情报、军火、黄金,还收买了不少敌伪人员。
这种做法当时确实引起争议,但效果明显。有时候货物被扣,一包鸦片就能摆平。
一边打仗一边修水利
1944年春天,七师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修建黄丝滩大江堤。
这个工程规模惊人:长13华里,高一丈九,动员21万民工,历时3个月。这是抗战期间全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保护了100多万人的生命财产。
修堤期间,日伪军经常来捣乱,想破坏工程。七师提出”武装保卫修堤”的口号,一边修堤一边打仗。这种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场面,确实壮观。
当地百姓感激得很,把这道大堤命名为”惠生堤”,纪念当时的行署主任吕惠生。
第二件大事是引进高级印钞设备。通过上海的地下党关系,搞来了胶印机、发电机等先进设备,还把65个技术工人偷偷运到根据地。
有了这些设备,大江币的质量大大提高。最终发行了7种面额、18种图案、26种版别,总额约2000万元。
富得流油的传奇之师
进入1944年后,七师的经济进入爆发期。财政收入比1942年增长2倍以上,达到6000万元法币。
1944年1月到10月,七师分3次上交军部1400万元,还通过军部上交延安450万大洋。到年底,一次性支援五师5000万元。
这些数字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其他师不仅上交不了钱,很多时候还要总部救济。只有七师不但自给自足,还能支援别人。
从1942年到1947年,七师总共上交了价值100多万两黄金的资金物资。这能养活20个甲级师一年,或者维持百万军队的开销。
根据规定,七师只需上交三分之二收入,三分之一自己留着。即便如此,留下的钱也让七师过得相当滋润。
七师的战士穿着全军最新的军装,用着最好的武器,吃着最好的伙食。“小米加步枪”对他们来说确实陌生,人家过的是现代化生活。
经济实力带来了军事力量的飞跃。到1945年北撤时,七师已有主力部队3万,地方武装和民兵15.6万,总共近20万人。
根据地面积从4000平方公里扩大到2.25万平方公里,人口从百万发展到300多万,建立了14个县级政权。
不只是挣钱那么简单
七师的成功不只是经济数字,还体现在全面发展上。他们办工厂、建学校、开医院,修路建桥,发展文化。
《大江报》定期出版,各种文艺演出丰富了军民生活。这种软实力建设,对提高士气、增强凝聚力作用巨大。
七师还成了其他根据地学习的榜样。虽然完全复制不了,但”以商养军哺民”的模式确实提供了有益借鉴。
更难得的是,这些成就都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取得的。日军封锁、国民党压力、天灾人祸,样样不少。能在这种条件下创造奇迹,确实了不起。
1945年抗战胜利,七师奉命北撤。临走前,他们把所有物资公开拍卖,回笼大江币后集中销毁。这种负责任的做法,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
七师带走的不只是部队装备,更重要的是一整套经济管理经验和大批人才。这些人后来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00残兵到3万主力加15万地方武装,从默默无闻到”富甲全军”,七师用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在特定条件下,经济建设有时比军事斗争更有决定性作用。
你觉得七师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地理优势、人才配置,还是政策创新?如果让你来经营一块根据地,会采用什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