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今年立秋最特别,60年一遇,2个提醒,早准备更安心!

发布日期:2025-08-09 04:25    点击次数:89

(8月7日)14时20分,就到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今年的立秋,可不一般——晚立秋、秋包伏、母秋三重罕见天象叠加,堪称60年一遇的节气奇观。

这意味着秋老虎,将异常凶猛,高温反扑可能持续至9月上旬,防暑降温,与农事管理,都面临严峻挑战。结合最新气候预测,与农业指导,两大提醒,务必提前准备。

60年一遇的立秋,究竟有多特殊?

今年立秋的特殊性源于三大罕见现象:

1.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时刻为,下午14时20分,属于“晚立秋”。农谚云:“清早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晌午立了秋,热死耕田牛”。

此时太阳直射点虽南移,但地表积蓄的热量仍在释放,预计南方多地将出现38℃以上高温,部分地区或突破40℃。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受厄尔尼诺衰减期影响,今年秋季,全国大部气温偏高1℃左右,江南、华南等地,高温反弹风险显著。

2.秋包伏暑气长

立秋后5天,才进入末伏,形成“秋包伏”现象。末伏长达10天,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南方将经历“蒸笼式”湿热,北方则遭遇“烧烤式”干热。

这种天气模式,易导致农作物“高温逼熟”,农户需特别注意灌溉与病虫害防治。

3.母秋凶猛火上浇油

立秋恰逢,农历闰六月十四(双日),民间称为“母秋”。俗语“公秋爽,母秋凶”揭示其威力——双日立秋,往往伴随更持久的高温。

上一次闰六月立秋,出现在1965年,当年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今年需警惕历史重演。

健康防护:防暑与养生的双重挑战

面对60年一遇的秋老虎,公众需重点防范三大健康风险:

中暑与热射病

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散热效率下降,中暑风险激增。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因中暑送医人数超2万人,中老年人占比近60%。建议减少午后户外活动,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家中常备防暑药品。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高温导致人体出汗增多,血液黏稠度上升,高血压、心梗、脑梗等疾病风险,显著增加。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保持情绪稳定。

秋燥与呼吸道损伤

立秋后,空气湿度下降,燥邪易伤肺。可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室内使用加湿器,保持呼吸道湿润。

农事管理:抗旱与防病虫害刻不容缓

今年的立秋特殊性,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要求:

灌溉补水抗高温

末伏期正值水稻灌浆、玉米抽雄关键期,高温易导致结实率下降。农户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方式,保障作物水分需求。

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高温高湿环境,易引发水稻纹枯病、玉米大斑病。

需加强田间巡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合理选用生物农药,或低毒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

今年的立秋,既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对人类适应能力的考验。

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农事管理与健康防护,方能在60年一遇的特殊节气中,平稳过渡。



上一篇:河南接生了30000个新生儿的妇产科主任跳楼身亡,逼死她的,不仅仅是那三家人,他们的责任更大
下一篇:茂业商业(600828)股东深圳茂业商厦有限公司质押1.7亿股,占总股本9.82%